杂志停了,梁家辉却因此结识了合作过的封面女郎李殿馨,谈起了恋爱。而李殿馨的父亲,正是香港风月电影的开创者,导演李翰祥。
通过这层关系,梁家辉认识了李翰祥。
那天女友带他去见父亲,李翰祥只看了一眼就觉得这人不凡,身上有着香港演员少有的古典文人气质。加上梁家辉形体消瘦,神情忧郁,李翰祥当即决定让他出演《火烧圆明园》里的咸丰帝。
拍戏之前,李翰祥问他,有个去北京拍戏的机会你去不去?梁家辉一听是去北京,立马答应了,谁知到了北京先被拉去剃了个光头,后来才得知要演主角。
跟他搭档演慈禧的,是早就成名的刘晓庆。梁家辉见了这架势,心里有点胆怯。
在片场,梁家辉说粤语,刘晓庆一句听不懂,不停喊停机。可梁家辉是导演钦点的,后来没办法了,只能把梁家辉的台词也记了下来,演戏时让对方打手势,说完一句打一下。
一次中场休息,梁家辉无意瞥见了刘晓庆写满字的剧本,顿时对这个演员充满敬佩,他态度严肃起来,为这个角色做了大量功课,还养成了写人物小传的习惯。
图源:《垂帘听政》
1982 年,梁家辉跟刘晓庆二次搭档,继续在李翰祥执导的《垂帘听政》里饰演咸丰帝。这时梁家辉已经会讲普通话了,进步之大让刘晓庆惊讶。他把咸丰帝那种儒雅和犹豫演得淋漓尽致,一举夺得了 1984 年的金像奖最佳男主。
当年他只有 26 岁,这一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拍《垂帘听政》那会儿,故宫游客很少,梁家辉为了熟悉场景,跑遍了故宫里能去的每个角落,早上的故宫,晚上的故宫都见过。
有次他演戏入了迷,穿着一身龙袍站到太和殿外面城楼上,望着月光下的剪影黯然伤神。
他说:" 我那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在北京拍戏,李翰祥一直把梁家辉带在身边。每天梁家辉都帮着李翰祥收片,看他剪片。
《垂帘听政》得奖之后,梁家辉接了部喜剧《鬼线人》,李翰祥听说后生气了,质问他为什么要演,梁家辉说:" 我希望多出去闯闯,当演员演很多角色。"
李翰祥骂他没出息:" 我捧出来的应该是明星,不是演员。" 两人联系中断了一年,梁家辉和李殿馨也分了手。
很多年后梁家辉才反应过来:" 他希望我发展下去应该更上一层楼,应该有一种格局,有范儿。"
70 年代末起,台湾商人开始参与香港电影投资,一定程度上掌握着香港电影 " 血脉 "。
80 年代,台湾当局立下规矩,凡拍摄大陆影片的演员,一律封杀。在此胁迫之下,梁朝伟、李连杰等演员都受过限制。
《垂帘听政》拿奖之后,台湾当局不满梁家辉拍摄大陆片子,决定封杀。彼时投资商们都看好他,为他争取机会,最终只需要写一封 " 悔过书 ",保证以后不拍内陆片。
可梁家辉不干了,他不卑不亢:
" 内地是中国人的地方,台湾也是中国人的地方,两地没有区别,我一个中国人,去自己家地盘拍戏,为什么还要写悔过书?"
梁家辉惹怒了台湾市场,就这样被封杀。没了台湾市场,也没人敢用 " 影帝 " 梁家辉了。朋友劝他 " 认错 ",但梁家辉很倔:
" 我也不是非得当演员,还可以干点别的嘛!"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梁家辉一直无戏可拍。为维持生计,他跟朋友一起设计制作皮制品,到石澳去摆地摊。石澳人流量大,梁家辉奋力吆喝,可行人连看也不看一眼。后来手头逐渐紧张,梁家辉甚至想过要把奖杯拿出来卖掉。
一次一个顾客挑选了半天,抬头望了眼老板,说:" 你长得跟那个拍戏的梁家辉好像啊。" 梁家辉点点头:" 我就是啊!"
多年后鲁豫采访他,问:" 作为影帝出来当小摊贩会不会觉得情绪低落?"
梁家辉说:" 那又怎样啊?我曾经是香港短跑纪录冠军,100 米我当时跑的 11 秒,可那又能怎样呢?影帝去摆地摊就怎样吗?也不怎么样,谁让你没戏拍嘛,那你就改行嘛!"
没戏拍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直到一天梁家辉收到一个电台制片人的电话,对方叫江嘉年,请他去录制节目。
梁家辉很感激,收拾一下就出发了,后来他才知道,江嘉年为他的遭遇抱不平,冒着被革职的风险给他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