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荣耀》里,她演的是一个女研究员,喜欢主角杨洋,戏份依旧不多,却用暗恋这件小事,让观众瞬间入戏。
《你是我的荣耀》中,邵逸凡扮演暗恋杨洋的女研究员。 / 微博截图
尽管 32 集的电视剧只出现了两分钟,但能在如此知名的剧里和一线演员对戏,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已然算不错。
不同于基础的龙套演员,如今的邵逸凡可以算是走上了正轨。
这是她努力了 4 年的结果。
从四大辞职后,邵逸凡对于未来并没有很清晰的想法。她只是想找一个与文艺相关的工作,努力养活自己,实在不行再找别的工作。
为了进入演艺圈,她花了 20 块钱进入了几个群演的通告群。前三个月都在试镜,没获得任何机会。
她只能想办法做各种兼职来维持生活:辅导面试简历、教英语、当双语主持、钢琴陪练、蹦床模特 ……
某品牌为了显示摄像机自动对焦功能的强大,需要模特蹦到最高点时摆一个动作,还要注意动作的优雅美观。
为了获得这个机会,邵逸凡还提前去公园练了一段时间的蹦床,提升体力。
尽管辛苦,她却告诉自己,以前工作的时候还要花钱去蹦床,现在蹦床还可以赚钱,也算是种进步。
就这样,她的勤奋和靠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机会也逐渐多了起来。
转行路上的另一个难关,是说服父母。
因为怕父母担心,换工作的事,邵逸凡瞒了父母两年。
两年间,没有工作的她,每次回家都要带着电脑,继续装出很忙的样子。
更难的是,早已进行消费断崖式降级的她,为了不让父母看出自己缺钱,还要在他们面前维持过往的消费习惯。
有一次,出于关心,妈妈非要看着她买火车票。她的心一边在滴血,一边不得不买了商务座。
直到工作走上正轨,邵逸凡才和父母和盘托出从 " 四大 " 离职的事,没想到妈妈说:" 反正都是要做演艺方面的事情的,晚做不如早做。"
父母的包容和尊重,给了她更多坚持下去的底气。
演艺事业走上正轨后,有一次她和前同事一起去迪士尼玩,同事下了过山车一边头晕想吐,一边还在回客户信息。她回忆起过去,自己也是这样,走哪里都要背一个笔记本。
如果说人生就是取舍,她对当下的选择很知足。
" 有人跟我说,觉得我之前积累了那么多,牺牲了好可惜。
我不觉得自己在牺牲,每个选择都是我当下最想做的事,做的时候我也没有 求什么回报,因为本身去做了就 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
谁说一定要当主演?
其实,邵逸凡从小就很喜欢唱歌跳舞这些文艺活动,却从来没想过走这条路。
但不走这条路,也不妨碍她喜欢。
填志愿时她选择天津师大,是因为那个学校有钢琴双学位。她一直很喜欢弹钢琴。
后来,她成了学校第一个、大概也是唯一一个钢琴双学位毕业的人。
在宾大读书时压力一直很大,但一有休息时间,她就要搞艺术。
当时美国特别流行无伴奏合唱 " 阿卡贝拉 ",于是邵逸凡也搞了一个合唱团,还在毕业前开了两场音乐会。
音乐会开完以后,有团员感谢她:每个人在这个学校学业压力都很大,但合唱团帮我缓解了很多抑郁情绪。
和在四大一样,邵逸凡认为那个合唱团是自己在宾大最有成就感的事。" 而且这件事最好的部分是,我做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如果说文艺是她曾经不敢选择的 " 热爱 ",那么这些年来的试错,反而帮助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谁说之前那些 " 试错 " 没有意义呢?
在演艺圈,没有作品的新人很难获得机会。因为拍戏是集体作业,一个人没表现好,几百个人就要跟着返工。所以副导演一般不会让新人和明星对戏。
而邵逸凡正因为学过德语,得到了第一个好机会。
当时,陆毅和袁泉出演的献礼剧《风再起时》需要一个会德语的人演德语翻译。而邵逸凡是唯一一个会德语的。
剧组不敢用新人,但怎么找也找不到第二个会德语的。最后一刻,副导演决定破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