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音综选曲的现实情况,在节目和市场之间搭起桥梁角色的是音乐总监、导演团队和策划团队。如此一来,在一档综艺节目的幕后就始终存在着音乐总监与导演团队、策划团队的“选歌博弈”。
“音乐总监的职责实际上仅仅是为综艺节目的选曲品质提供专业的意见和指导,对节目播出的效果、受众市场的洞察还是依靠节目组。”耿楚说。“我们尽可能保存节目的音乐性,这需要在选曲和制作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整个产业链对我们的要求是要快、要契合市场。这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拉扯,保持平衡。”
与此同时,导演组与音乐总监的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耿楚认为,音乐总监的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和导演组达成节目音乐内容的共识”。然而,虽然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节目,但是音乐总监关注选曲的音乐性和专业性,导演团队与策划团队却要对市场接受度负责。立场不同,考虑要素不同,最终呈现出的节目选曲实际上是综合考量、多方博弈的结果。
《浪姐3》音乐总监荒井十一
“不同平台、不同节目组对于音乐总监的用法不同,自由度也不同,有时话语权大些,有时只需要为导演组提供服务。我们团队是很倾向于共同创作节目内容的,成功的音乐综艺一定是人歌合一,而不希望只提供编曲服务。”耿楚说。
总而言之,综艺节目的选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外部,考虑到节目定位、选手素质、舆论大环境、版权壁垒;在内部,需要各方意见的碰撞和拉扯。而综艺成功的选曲也没有决定性因素,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成功经验,选曲上的成功似乎更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幸存者偏差。
结语
音综走到了格外艰难的一年。
招商遇冷,文娱监管进一步加强,音综愈发成了是一门不好做的生意。而就音综选曲而言,整个行业对于歌词文字的高敏感度,始终是存在选曲上不言自明的掣肘。由此,编曲、舞台所表现的诚意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一部分也是目前许多综艺需要加强的短板。
木一认为,选曲是“平衡的艺术”,“要平衡大众与小众、流行与艺术。”从现有的经验来看,“选曲的最上策往往是那些具备流行潜质却因为缺少平台尚未大规模传唱的作品,那些在乐迷圈已有知名度却尚未更上一层楼的作品。”
而站在制作人立场,耿楚则认为,综艺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价值内核”,成功的选曲往往仅仅把握住了最核心的节目价值观,“节目组在选曲时候,必须要保证有‘锐度’的故事线的延续。”
对于综N代而言,节目组应当考量的是如何在现有的价值内核下,从音乐的深度上更近一步,在节目选曲和编曲上带给观众更惊喜的视听体验,而不是在广度上做文章,“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适得其反。
“热议话题只能给音综带来一时的热度,音综必须回归音乐品质本身。”木一说,“哪怕仅是从收益层面进行考虑,好作品也会带来给节目组带来长期的版权收益。 我们并不会总回溯舞台,但是音综生产的好歌我们会一直听下去。 ”
排版 | 安林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