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那些花儿》里,他又唱起了未完的故事,走散的故人,衰败的残花。
顿时又忧伤地像所有 20 出头的毛头小子。
朴树给的不是什么超越个人或时代眼界的真知灼见,而就是,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矛盾。
比起描摹某种特定的情绪,这种五味杂陈、犹疑不决、喜怒无常,其实才是最贴近少年心气的。
忧伤、感慨、激动、失落,但依旧在头也不回地走入时代。
这是 90 年代的朴树。
那么,千禧年后呢?
在数字驱动着的疯狂加速的生活里,朴树再度察觉了一种隐晦的时代情绪——
紧绷。
他说,我们这代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放松,连音乐也都是压抑和痛苦。
但,在他看来音乐恰恰是应该有享乐属性的。
2003 年的《生如夏花》里,他既无愤怒也无狂喜,只是平和宁静地唱——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
一路春光带荆棘,却依然不虚此行。
朴树丧乐参半的音乐哲学,灿烂地照亮了时代里的又一群少年人。
只是,就当人们还沉浸在《生如夏花》的绚烂里时,朴树却再度离开了属于他的光芒。
期间他不是没有露过面。
只是每次或仓促,或狼狈,最终总是逃也似的躲回他的世外。
朴树太慢,而时代的脉搏却越来越快。
大众再次和他相会,已经是 2014 年,此时的听众换成了我们这代人。
带回来一首,很多人会专门花了一部电影的时间去等的歌——
在风驰电掣的 10 世代,朴树再度唱响的反而是他们年代里的故事。
沉沦,流浪,徘徊,奔赴,渴望,绝望。
到最后,他是以一位过来人的口吻款款道来: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不过,既然平凡是我们冥冥之中我们唯一要走的路,那么这些经历的意义又是什么?
朴树的回答是,让我们去变 " 酷 "。
犯足够多的错,当一个大千世界里的怪人,这本来就是年轻的意义。
当然,到如今来看,你或许会说《平凡之路》过时了。
《在路上》那一套青年叛逆指南的论调,都过去几个十年了?
但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图景下,这些不合时宜的论调听起来多珍贵啊。
不是因为我过于少年
(是因为)那么多年轻人就已经老掉了
他鼓吹自由,推崇不要停留在舒适圈,在怎样的时代里都不要提前老去。
发现没?朴树在每个时代里,似乎都在 " 唱反调 "。
他唱时代压抑里的少年精神,唱被耻于表达的迷茫和脆弱,唱向着美妙生命的渴望。
他似乎是该被时代抛弃的不合群者,但我们却发现,时代似乎越来越需要朴树。
他浪漫、孤独、叛逆,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曾经的野孩子,而他的音乐又总提醒我们向往的自由。
少年爱朴树的理由很简单:他替我们说了没说出口的话,过了我们不敢过的生活。
朴树的变
前文我提到,我一度觉得朴树不像个跨世代偶像。
因为,他实在没得半点迎合市场的圆滑,只有一股子犟劲。
但我现在愈发体会到,朴树最珍贵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始终能代表着一代代人对自由的想象。
但,他对自由的理解却在进化。
我们该如何去锚定 " 自由 " 这个词呢?
以刚出道的朴树来算,他的 " 自由 " 其实更接近 " 任性 "。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朴树,打娘胎就带着两项别人羡慕不来的 buff ——
一对足够宽容的开明父母,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这种条件养出来的娃儿,往往没几个能归入 " 听话 " 的范畴,但朴树是例外。
至少一开始是。
他打小其实是那种沉默、温驯的学霸。一直到初高中开始混日子,还保持着人狠话不多的行事风格——
在功课全荒废的前提下,为了实现父母心愿,还能靠自学 " 混 " 上首师大。
但或许是早些年沉默了太久,在碰上他的第一把吉他的时候,他憋不住了。
他在大学念的是语言系,但音乐似乎才是他唯一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