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国产剧整笑了。
张雨绮新剧《加油!妈妈》,说是聚焦30+上有老下有小的妈妈困境。
结果吧,处处是离地、悬浮、自相矛盾。
张雨绮演一个"条件普通"的单亲妈妈。
怎么个普通法?
诉起苦来:月工资"才一万出头。"
趁一套初高中对口的学区房,房长这样。
在银行工作,坐窗口的普通职员。
工作时间离岗打电话,被领导敲门毫不惊慌。
领导说你上午被客户投诉,一脸不耐烦,嗯,没看我这打电话呢么。
两个礼拜请了五次假,由于要把娃送到内卷严重的金牌幼儿园溜号。给领导解释——
我怕您不同意
我最近请假太多了
真是好理由!
就问大家敢不敢这么用?
至于这个名车接送的金牌双语幼儿园里的其他家长有多夸张,就不一一概述了。
只能说,不是谁都配在国产剧里当"普通人"的。
除了条件不够普通,不像活人、没有人情味,也是内娱的通病。
明星、剧集、综艺,莫不如是。
人情味,说来寻常,其实却难表现。
最近就有一个港综,把这三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寻人记2》
TVB出品的纪录片,第一季已经拿下9.3高分,第二季直接9.7分。
每一集只有短短的20分钟。
主题是寻找80、90年代曾经采访过的新闻小主角,时隔三四十年,看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说是"主角",其实都不是什么轰动一时的富豪名人,而是你我身边的素人。
比如从小特喜欢吃鸡腿的"肥仔"小朋友,长大后是不是想剁了自己吃鸡的双手?
素颜校草,会考落榜后,如今安好?
永远西装革履的投诉王,如今还事事投诉吗;
这"人情味"成立的第一步,就是真的有看到普通人。
没有挥金如土,珍馐美馔。但也不是吸血鬼日记,鸡飞狗跳过日子。
除了普通,"人情味"还不止这么简单——
先看内娱综艺,是怎样拍普通人的?
前不久写过的《新游记》。
把明星变成打工人,问出来的问题却停留在最表层——
你喜欢这份工作吗?这份工作不枯燥吗?
不仅无聊,还耽误人干活。
他为什么不吹着空调摸着鱼就把钱赚了?是不喜欢吗?
再看另一边,倒确实干完了一天的活,但,说是体验日结工人辛苦的,最后结了钱选择打车回家。
眼看着人情味中的"人"是杵在这了,却少了一些"情"。
而在《寻人记》里,就连寻人这一环节,已经藏着"人情味"。
要找回三四十年前的素人,更多时候,仅有一个不够完整的名字、学校名称、街道名称,其他的信息少之又少。
三四十年过去,可能学校已经关闭、房屋已经拆迁、名字也可能改了,寻人变得艰难。
除了靠网络找人外,其实最笨最原始也最有用的方式,竟然是——
问老街坊。
这也是这个节目扑面而来,浓厚的"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社会在高速发展,眼看起高楼,眼看起CBD,即便有些东西变了,但更多东西还保持着它本来的样子。
方东昇团队在网络上找"张源源"很久无果,结果拿着照片到所在街道的洗衣店一问,一下子就找到了。
这家洗衣店,已经经营了三四十年。
老顾客,咋会不眼熟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