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位单亲爸爸时,历史节目里没有出现名字也没有采购员选具体标志,应该怎么找?
没想到团队只拿着当年的视频来到附近的杂货店附近寻人,竟然有意外的收获。
这位头发已斑白的奶奶看了看视频,淡淡地说:
"这里面,有我"。
原来当年电视台无意间把她和经营的杂货店拍了进去。
当年,她还是一位穿着红衣服的年轻女性。
节目组拍摄的地点,很少有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铺,而都是有着烟火味的"小地点"。
热闹的街市、街角的烧腊店、小小的杂货店、菜铺、逼仄的茶餐厅......
这些靠近我们生活或小时候生活的场所,才让我们倍感亲切。
飘住在广州,更多时候让我感觉"人情味"最浓厚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很旧很老的老城区老街道,而不是马路宽敞的CBD。
那里没有到处只丢给你一个二维码点餐的餐厅,有老街坊在楼下聊天,也能经常听到正在消逝的方言。
来源:Livin广州
除了扑面而来的市井味外,让大家感觉到有"人情味"的,还有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一个特质——
真诚。
是否真诚,无论是读者、观众还是受访者,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寻人记》里,很多受访者的第一反应,都是:
你们竟然还有兴趣找我这个人?
更激动一点的受访者,会说:
这是诈骗吧?著名电视台记者竟然找我?
当时他们接受采访,只是作为新闻中匆匆经过的一员,也是社会中一个普通人。
而几十年后,依然有人关心他们的现状,当时的问题有没有解决。
这种关注,才是让人感动的。
第二季首两集的受访者"元朗特首",是两季以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嘉宾。
更是彻底散发"人情味"。
采访前,"元朗特首"没有告诉方东昇团队他居住的地址,而是很豪气地说:
"你在上车问找元朗特首应该在哪里下车,一路问过去就能找到我了。"
真这么神?要是每个受访者都这么容易找到就好了啊。
没想到司机一看就秒懂。
"噢,元朗特首,他在元朗很有名的。"
只需要下车沿着老街坊一路问过去,很快就找到了三十多年后的安仔。
元朗特首,名不虚传。
30多年过去,安仔还是"西装革履"。
无论在外还是在家,安仔都是穿衬衫打领带穿皮鞋,就算在厨房也不例外。
安仔在元朗人人皆知,但不是因为他是成功人士,"元朗特首"也不是真的高官。
而是元朗"投诉特首"。
40年前,安仔就以"投诉王"著称。
年轻时的安仔去买烧腊,发现商家竟然给他搭一根烧骨,回家一秤,果然少了2两。
我买的是烧腊,为什么要给我搭烧骨?
安仔找老板理论,老板只觉得这人是不是傻的?
安仔是苛刻一些,但是他说的都是实话。
当时的烧腊老板,都喜欢搭上烧骨占点秤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意这个小问题。
直至2009年,政府开始严查相关店铺触犯度量衡条例,很多卖烧腊搭烧骨的店铺被判罚款。
纵横投诉界40年,安仔已经就是资深"投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