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受害者说到 " 安宁太好了 " 时,煽情的 BGM 适时响起,更是令人一阵反胃。
这种血淋淋的无奈,怎么能用歌颂的语气讲出口?
这其中没有任何价值观的互相辩驳,没有展现人在被迫接受现实之前漫长的思想斗争,创作者更没有对这一结果表达应有的愤怒,这导致之前为这场冲突蓄力的所有铺垫都付之东流。
这种正义得不到声张的现实对年轻警察的思想一定有深刻的影响。
就像前文所说的 " 深蓝 ",他是在血的教训下明白了 " 和稀泥 " 的必要性。反观剧中的杨树,他的转变只靠所长的几句话,之后的思想斗争也完全没有呈现出来,说服力锐减。
当然,我也能够理解作者在主旋律命题之下的无奈,因为一旦深入这场纠纷,就必然会牵扯现实层面的顽疾。
但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写的,比如,基层警察被所谓的 " 群众满意度 " 折磨得不堪重负,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比如,很多现实案件中,警方的 " 和稀泥 " 也多少带有不愿多事的敷衍态度。
现实有诸多无奈,基层民警只能负责解决眼下的问题。
作为观众,我们愿意理解和共情他们的这份无奈。但是创作者在给予警察群体极大的赞誉之时,却没有给那些无奈的群众多一些体察和抚慰。
而我刚才说的,客观反映每一方的情况,细致描写人在说 " 算了 " 之前漫长的思想斗争,哪怕结果还是 " 算了 ",也能够给普通人以抚慰。
普通人在现实中已经说了太多 " 算了 ",要求文艺作品给出客观有力的思辨,其实真的不过分。
只可惜,在主客观环境的夹击下,如今的国产剧也只能主动投诚。
另一方面,我们愿意体谅剧中民警的不容易,认可这些警察的 " 和稀泥 ",是因为编剧运用出色的文学手段塑造出了一系列虽然有小毛病但大体上任劳任怨一心向善的警察形象。
但问题就是,这些人物都太好了,哪怕是酒驾被开除的曹建军,干起工作来也丝毫不含糊,跟人吃个饭,还要强调 " 我是真的喜欢当警察 "。
擅长和稀泥的王守一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同事为群众操碎了心,身上没有任何一点私心,更没有牢骚,没有怨气,是一个近乎完美的 " 大家长 " 角色。
所以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和以往那些烂到让人根本懒得聊的国产职业剧不同。
从《警察荣誉》来看,能把那些令人生厌的口号拍得如此细腻动情,将群像塑造把握得如此准确,足见编剧和导演的水平远在业界标准线之上。
可就是因为他们实在 太 会 了……
他们将剪辑后的正能量满满的所谓 " 真实 "" 接地气 " 呈现在大众面前时,一切就显得那么天衣无缝。
但凡你有一点质疑,他们都能拿采风时采访到的人物原型和真实事件堵你的嘴。
被剪辑过的 " 去负留正 " 的现实,能算得上是现实主义吗?
《警察荣誉里》的好事都是靠警察的自律完成的,坏事都是因为他律太不讲理。可现实却是,警察也不是人人自律,他律有时候也只是一纸空文。
大家心里都有数。
豆瓣 8.5 的分数,和隔壁的 8.6 一样,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仅此而已。
-END-
互动话题
你对警察和稀泥这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