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珍宝海鲜舫的特色之一。
是的,去珍宝跟去普通茶楼,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因为食客要先坐船才能前往珍宝,去到船上又会见到亮起灯的 " 欢迎光临 " 灯牌和龙凤雕饰,有一种尊贵又独特的体验。
从最初的摇橹船到后期的观光船, 海鲜舫附近的水上人家光靠运载来往食客就能月入过万,养活一家大小。
老实说,在珍宝取景的港片这么多,也就《食神》最符合珍宝海鲜舫的真实功能了,后来的《特警新人类 2》,陈冠希甚至在这里玩起枪战。
枪战也好,谈情也好,珍宝海鲜舫承载的,其实是观众对于香港这个浪漫又神秘的东方城市的所有想象。
对了,盛名之外,珍宝海鲜舫还流传着一个都市传说:
当年大火重建海鲜舫后,底部某层留了一个空间,放置了火灾 34 位遇难者的灵位,时至今日仍原封不动。
这很香港,一边是经济腾飞,富商大手笔投资做大生意,店内客似云来;另一边,处处保留着对先人、对天地鬼神的敬畏,所谓的 " 风水玄学 " 无处不在。
可再好的光景,也有衰败的一天。
现代都市里的 " 乡愁 "
1998 年,海角皇宫扛不过金融风暴,停止运营,后来船卖给了菲律宾,而珍宝和太白,因为填海的关系迁过地址,最终两艘海鲜舫停在同一处地方。
菲律宾也给开亏损了,这船现在在青岛
2003 年下半年,珍宝海鲜舫和太白海鲜舫花费数千万港元重新装修,刻意改变古旧形象,合称为 " 珍宝王国 ",同时改变策略,变成针对游客为主,短时间内,销售额有所提升。
可对于本地市民来说,珍宝海鲜舫在装修之后,变得太不亲民了,菜价提了几个档位,一个清炒素菜单价在 160 元以上,要吃好喝好,人均客单价甚至在 500 港元以上——一看就是游客菜。
这个时候香港各式各样的茶楼和食肆也多起来了,本地人很少会山长水远,搭车又搭船去喝一顿早茶或者吃一顿饭。
2013 年之后,珍宝王国开始入不敷支。尤其疫情之后,过分依赖游客的弊端彻底暴露了,曾经高朋满座的海鲜舫,一天到头只得百来个客人,到 2020 年 3 月宣布暂停营业时,珍宝累计亏损已经超过 1 亿港元。
也不是没有过 " 活化 " 的挣扎,曾有学者建议改成 " 李小龙博物馆 ",卖相关的周边和纪念品,因为在船上取景的《龙争虎斗》是李小龙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
又有议员提出,干脆将海鲜舫搬上陆地,可是香港地价高昂,保育项目不可能占用大面积土地。
海鲜舫的业主,即赌王二房儿子何猷龙旗下的香港仔饮食集团,同意无偿把海鲜舫捐给海洋公园,集团还和十多个企业接触过,商讨无偿捐赠事宜,可都因为经营成本高等问题而没下文。
是的,一个没有盈利和可持续的项目,根本不会有人 " 扔钱落海 "。要知道,不算日常经营,香港仔饮食集团每年都要耗资平均数百万元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
更糟糕的是,珍宝海鲜舫的海事照将在 2022 年 6 月到期,船只能是暂时移开香港,再找新业主。
为了避免船只维修过程受到干扰,香港仔饮食集团并没有披露过珍宝海鲜舫的去向,只是说会先拖到东南亚进行维修。
我们也幻想过,或许将来某一天,会在某处与珍宝相见,没想到此次别离,珍宝并没有泊到个好码头,而是彻底沉入海底。
人们为珍宝海鲜舫惋惜的时候很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现代都市里的 " 乡愁 "。乡村已远,都市才是原乡,而都市的变化总是比乡村更快,我们这代人终究也要开始面对 " 城市记忆 " 的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