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十点人物志
前段时间,北大三个女生毕业十年后聊现状的视频登上热搜。
开局第一句就是 " 灵魂拷问 ":30 岁时银行卡里有多少钱?三个女生的答案出奇一致,都是 7 位数。这让屏幕前打工人在羡慕之余也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高考那道分水岭之后,可能这辈子都很难再有机会去追赶那些名校生的人生。"
视频中一位女生将名校形容为磁铁,人生则是大海上没有坐标的航船,正是因为有了磁铁的吸引,这艘航船才得以找到方向。这样的说法固然动人,但能覆盖所有名校毕业生的人生吗?
同样出身于北大,拥有韩语与经济学双学位的彭高唱,就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投身演艺圈,在那里,名校的光环不仅发挥不出能量,还成了她追梦路上的绊脚石," 北大高材生沦为小演员 " 的论调,时时击打着她,从业 6 年来,没有一刻停歇。甚至在她将自己的经历讲出来后,还被媒体放话:演艺圈不需要学霸!
一些人眼中彭高唱是个失意者,学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娱乐圈也没能闯出名堂,连同前 20 年,一路保送的经历也被拎出来重新解构,仿佛 " 失意 " 之前,她的优秀也都化成泡沫。这似乎又将讨论推向另外一种方向:一个名校生,毕业十年,都没有取得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生,还值得过吗?
北大毕业,我在娱乐圈跑龙套
下定决心做演员时,彭高唱正在一家 4A 广告公司(「美国广告协会」成员)做职员。那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多想法还停留在学生时代," 机会都是主动找上我的 ",她不喜欢过分表现自己,自我形容" 属于不会来事儿那种 "。她能明显察觉,老板没那么喜欢自己。
展示广告人职业感的 Social 环节,更让彭高唱参与不进去。她不爱扎堆儿,饭局、团建总觉得融入困难,一到类似的场合,就觉得别扭,周遭的空气、氛围感觉都不对,经常呆一会儿就想往外跑。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这种被动的状态很难讨到甜头。
同期进入公司的几个人都升职、加薪,甚至成了部门主管,只有自己,工作一年多,每月到手工资还是四五千。老板每次见到她,态度都不冷不热。彭高唱自己也觉得没动力。
一开始,进入广告公司工作,就是她的一个过渡之选。在北大读书四年,彭高唱一直在为成为一个外交官做准备。为了提升综合能力,大二那年,她在原本韩语专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门经济学专业,比其他同学多上一倍的课,大三之前一直浸泡在高强度的学习中。
可不巧的是,毕业那年外交部却并没有招新名额,原本的职业计划被搁置,她只得重新找出路。
当时有想过出国留学。在雅礼中学读书时,彭高唱就曾对斯坦福很向往,只是高昂的学费让她却步,但如今学费可以想办法解决时,自己却又迷茫起来。她不想盲目为了学位出国,可考自己感兴趣的戏剧专业,没有作品积累,又不是最佳时机;继续在经济学方向深造,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同样不加分。
积累经验,成了她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难题。
通过一门新媒体相关的选修课,彭高唱接触到一位从南加州大学读博归来的老师,南加州大学作为全美第一所授予电影艺术学士学位的大学,是世界影视行业公认的顶级学府,彭高唱将自己的困惑向那位老师倾诉,对方结合她对传媒的兴趣和专业构成,推荐了 4A 广告公司。
但真正进入公司、开始接触业务之后,彭高唱才察觉,4A 公司的工作似乎并不适合自己。从小到大,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她的一方面,更难得的是,还能在校园内外的舞台上收获聚光灯。旁人眼里,她是走到哪里都落落大方的社牛,但只有她知道,自己内心其实是个社恐。
在广告公司的日子,她并不自在。倒是下班后,一头扎进话剧团,登上那个上学时就常常表演的舞台,让她更能萌生出幸福感。尤其,当时教授表演的一位澳洲导演非常赏识彭高唱,在得知了她对表演的热情之后,更是给予了很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