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不庄重」的骨灰盒,那对父母笑了,他们的孩子生前也喜欢画画。说着说着,又忍不住哭了。
最好的告别不需要奢华气派,而是心意相通、珍藏思念。
刚住进三哥家的那天晚上,小文尿床了,把三哥气得直接就说要把这倒霉孩子丢出去。
小文很委屈,说自己不敢去上厕所,实在憋不住了。
镜头一转,发现原来是厕所门口摆了两个殡葬仪式上会用的那种小娃娃,看起来阴森森的。
三哥撇撇嘴,说这有什么好怕的," 就跟你怀里的布老虎一样,假的!"
小文不服,说布老虎是外婆做的,叫豆角。
三哥想了想,灵机一动,也给这两个娃娃起了名字," 一个叫黄瓜,一个叫茄子。"
有了名字便是朋友,这下小文才不害怕了。
这两个娃娃后面还出现过两回。
一次是在小文的床头,已经成了她的陪睡朋友。
另一次在小文的生日会上,摆在了蛋糕和礼物旁边。
那些与晦气、避讳挂钩的世俗偏见,在影片中被温柔的方式巧妙化解了。
其实殡葬师也跟这娃娃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被人为强加了标签。
生死是自然规律,人对生的降临充满喜悦,对死的离别感觉悲伤,这是情绪使然,人之常情。
但参与其中的职业者,接生与送葬,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并没有福祸的区别。
相反,送葬更需要赞美。
人都是在祝福声中来到世界上的,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但人走的时候却并不一定顺利,甚至可能会比较难看。
剧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死者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身体被撞得没了形状,连父母都认不出了。整容化妆、为死者恢复面貌是专业殡葬师的手艺活。
在停尸间里,父亲在旁边指挥,三哥把残缺不全的尸体逐渐拼凑完整:
先骨后筋,先四肢后躯体,然后照着遗照,一点点填充,一点点拼凑。
完成后,家属进来认人,眼泪完全止不住," 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儿子。"
这是我觉得《人生大事》最温柔的地方。
殡葬师是生命尾声的摆渡人,让死者尽量体面地离开人间。
韩延说:「他们其实是最无私的一批人,帮陌生人走最后一程。虽然是没有交集未曾谋面的人,但也会抱着圣人心帮他们完成最后的仪式。他们就是很伟大,说是种星星的人也不为过。」
种星星。
这是三哥对死亡的解释。
你可以教一个孩子「死」字怎么写,却很难去解释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
于是他告诉小文,你的外婆到天上变成了星星。
之后每当想外婆的时候,小文就会走到外面抬头看星星。你的所爱之人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个陪伴方式。
天上的每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影片的英文名也是取自这句话,Lighting Up The Stars,殡葬师就是点亮星星的人。
在一定程度上,《人生大事》给殡葬师这个职业祛魅了。
导演兼编剧刘江江说自己爷爷和大爷都是木匠,十里八村的丧事都会找他们家做棺材。小时候刘江江就会跟着去参加各种葬礼。
在小孩子的眼里,葬礼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相反又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唱戏的、放电影的。
对他来说,那时候能接受到的文艺启蒙就是这各种丧事。
前两个月,《南方周末》也写过一篇关于殡葬行业的文章。
里面提到,中国每年有近一千万人死亡,但全国开办殡葬专业的院校只有 8 所。2021 年,8 所学校的毕业生总共只有 1100 多人,每年的行业缺口为 2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