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业的就业率高达 100%,严重「供不应求」,但仍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报考这个专业。
理由大同小异,晦气、歧视、不理解、看不起。
尤其是女性,就算自己有兴趣也会被家人强烈劝阻。入了这行就等于嫁不出去。
殡葬行业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处理尸僵、学习防腐、整容化妆,熟悉繁琐的殡葬仪式。尤其是一些非正常死亡的遗体,还会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接触到有毒、有害或传染病原体)。
这些在《人生大事》中也都有呈现。
既要有扛着棺材爬好几楼的好体力,也要有面对残缺尸体、安抚家属、忍受辱骂的大心脏。
殡葬师每天见到的都是这世界上最悲伤的死别。
影片虽然用了很多喜剧手法,但不会让人觉得拍得轻浮、悬浮,就是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职业细节。
那篇文章中受采访的殡葬专业老师还分享了一个故事,说有次带着正处于事业低谷、情绪低落的故交参观了火化车间。
故交在火化炉前呆看了十几分钟,一言不发。他突然看开了,在永恒的死亡面前,所有挫折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原来活着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可爱 "。
如何看待死,决定了我们如何选择生。
所以《人生大事》虽然讲的是殡葬,真正想传达的却是电影内外的人如何珍惜生命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堂人人该学的死亡教育课。
对小文来说,失去外婆曾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疼爱她的人,所以她害怕、焦虑,那么急迫地想要外婆回来。
但在重新拥有爱她的家人之后,这份执念放下了。
她会依然想念外婆,但可以不再害怕了,因为生活还有可以期盼的内容。
而对三哥来说,在经历遇到小文、父亲去世等一系列事情后,他也开始重新正视自己的生活,收拾起曾经乱糟糟的生活。
他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被需要、被爱着,可以拼尽全力地对一个人好,可以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想要让身边人幸福,首先就得自己变得更好。
死亡教育,归根结底,是接受离别,然后继续前行。
在韩国年度畅销书、纪实作品《遗物整理师》中,作者写道:
「活着,让人觉得讽刺的一点是:总是在背负着死亡活下去的。只要是有生命的事物,都会迎来死亡那一刻,没有任何例外。生存和死亡,就像是铜钱的两个面,不可能相互独立存在。
我们去面对死亡,去探究死亡的意义,就会从死亡的角度,发现对于生命和存在更加清晰的感悟。这些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免疫系统——虽然暂时会让人产生发热的状况,但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具有价值的契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