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放到这部公路片里,你会发现,某种意义上,生命真的微不足道,最多只值 500 张假钞。
老板假装良心发现,送了 5000 块当帛金。老赵当成命根子,揣进死人的裤裆里。
誓要把屈死的兄弟和他迟到的命根子,亲手送回千里之外的兄弟媳妇儿手里。
只因为兄弟对他说过一句话:你要是死在外面了,我就是背也把你背回家。
不成想说嘴打嘴,应验到了他自己身上。
老赵一直把那句醉话,当做千斤重的情谊。反向信守诺言,真的要背他回家。
为什么不通知相关部门,找专业的人处理?电影里,赵本山说他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守信用而已。
电影改编自真实新闻,是真的有一个五十来岁的文盲大爷,把老乡的尸体伪装成病人、醉汉,徒手抱着赶火车回乡。
期间还因为买不起火车票,改坐了段长途汽车。
赵本山和真实原型解释到底为什么要这样,理由都是没多想和守义气。
义气啊,两肋插刀啊什么的,总是穷人富裕到冒泡、流油、撑到爆。
成功人士的肚皮里不装这些。越成功的人,越不知道将心比心是个啥玩意儿。
高风亮节又名老实巴交,和赵本山角色身上的破布衫一样,是底层标配。
今天你又为别人着想了吗?那活该你混不好。
活该你像电影里的赵本山一样,被老板骗,被黑店宰,被一车的乘客挤兑下车。
要跟他老板似的,连帛金都给假钞,心肠黑到这个份儿上,才是干大事的料。
我不是在做道德批判。还是那句说烂的话,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
引用一段金庸大师写韦小宝的原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换了一个不同环境,这个环境里,法律相当公正严明,社会的制裁力量很强,投机取巧的结果通常是很糟糕,规规矩矩远比为非作歹有利。
韦小宝那样的人移民过去,相信他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规规矩矩地生活。
在某一个社会中,如果贪污、作弊、行骗、犯法的结果比洁身自爱更有利,应当改造的是这个社会和制度。
小说中如果描写这样的故事,谴责的也主要是的社会与制度。就像《官场现 形记》等等小说一样。
特别声明:韦小宝是清朝人,上面那段话说的是清朝社会。
高风亮节且一事无成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为什么永远能打动人?
就是因为他们在 "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 的环境里,依然要脸。
这个脸面带不来半点利益,但依然要脸。
小人物的成就感,不来自今天又坑了多少人,利了多少己。
而是甭管多苦,总能抠出点乐子来。
可能刚被现实组合拳打弯了腰,左手叠右手捂着肋骨,龇牙咧嘴喊不出疼。
呲着呲着,哭脸就呲成了笑脸。
行吧,至少还给我留了条腿儿;行吧,童话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吧,我再撑一会儿,就一会儿 ……
就这么行吧、行吧的,腰板儿慢慢就真挺了起来。
虽然再遇上阴天下雨刮大风,新伤旧伤还是会翻腾出来,提醒你,身上哪块儿挨过揍。
" 行吧,疼过这阵儿就好了。" 我们总是这样自己哄自己。
然后疼过这阵儿,就能疼下一阵儿了。
所以这是我全片最感动的一幕:
男主赵本山拉着板车,车上躺着他工友的尸体,行走在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