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他们抱团排异的理由有时候很幼稚。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孩子在一些场合放了个屁,就会被嘲笑侮辱,更多时候孩子被欺凌,完全不涉及是非对错的问题,而仅仅是你 " 不一样 "。大家都学习,你学不好,这不行;大家都玩儿,就你学习,那也不行。
这种团体排异,没有成年人想象得那么有逻辑。
或许人在天性中就有着某种 " 党同伐异 " 的劣根性,我们生来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所有人都害怕被团体所遗弃,因为想要和 " 主流 " 一体,所以攻击、歧视那些 " 不一样 " 的人。
在孩子那里,不成熟的心性只会使他们比成人表露得更赤裸,也没法理性地处理事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欺凌者,因为看到被欺凌者痛苦而不断加剧作恶,而被欺凌者无法排解自己的痛苦,很容易走上绝路。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还能怎么办?
有不少家长觉得,让孩子强硬起来能解决很大一部分霸凌问题。
别人打你,你就反击,你要练拳击、跆拳道,变得更强壮,让别人不敢欺负你 …… 确实,强壮是有用的,可问题依然就在那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强壮起来,哪怕是大块头,面对抱团的霸凌者也不一定有狮子的内心。
张文慈长大后就想学泰拳保命
一位艺人杨晴曾说过,有一位同学,因为头发油油的,整天脏脏的,就被同学排挤、欺负,她也试过和那位同学交朋友,放学陪她走,可还是会责怪那位同学:为什么有人欺负你的时候,你不说?
到后来那位同学转学了,变成她被同学排挤,她才知道,那位同学被欺负不说,是害怕一旦反抗,只会被欺负得更惨。
这很像《少年的你》,霸凌者总是会找新的欺凌对象,而受欺凌者也会有一种 " 恐惧心理 ",因为害怕只能一直哑忍,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消解不了痛苦,要么是伤到自己,要么伤人。
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不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搞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特别是各种冷暴力、精神折磨和抱团排挤,都不能简简单单靠更硬的拳头来解决。
和很多问题一样,总是从 " 受害者 " 的角度找解决方案是不对的。
我也不觉得,所有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都是人渣和坏种,正相反,在荷尔蒙驱动下抱团行动并不一定反映人品和本质。
青春期本来就是如此,幼稚、冲动、不问缘由,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压环境,因为寻求宣泄压力,有人出走、有人自残,有人走上歧途 …… 校园霸凌的高发也与大环境有关。
大部分孩子都是有救的,人心里有多少劣根性,也就有多少善良的根系。
只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抱团不酷,欺凌不可取,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不唯一。人生是一场开放的测试,没有唯一的答案,总有人答错,而所有的错误都会被记录在案。
其实有不少曾经参与霸凌的同学,在未来都有正常的人生,甚至成为了优秀和善良的人——然而,那些他们留在同学心里和身体上的伤痕,却会一直存在,成为霸凌者人生的污点。
问题的根还是在多元价值上,丹麦王储能够撤换校董,这普通人学不来。但这个思路可以借鉴,压力确实可以给到成年人。
在邵一卜的例子中,童星这个身份的异质感和 " 王储 " 的长子有点类似,有一部分孩子确实会有 " 就你能,就你厉害,不跟你玩儿 " 的反映,但正如邵一卜的母亲说的,如果老师能够介入引导,告诉孩子童星并不特殊,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领域各自优秀,那邵一卜就不会被欺凌到以极端方式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学校、家长、社会,需要共同创造一种允许 " 多元 " 存在的氛围。
如果竞赛只有一种模式,那所有的 " 不寻常 " 都会被视为异类;但若是社会的普遍价值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的劣根性就失去了滋长的土壤。
E 姐结语:
" 校园霸凌 " 其实并不是一个局限于校园的话题,党同伐异,是写在人基因里的劣根性之一,校园霸凌只是它的某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