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给他整的心态崩了,一度要求停止录制。
最后节目录完了,本来与电视台谈好的4000薪水,最后也只拿到了1000。
他所说的相声,也代表草根。
与那些带编制的传统相声演员不同,郭德纲以"春风吹又生"之势头,用野蛮生长对抗着主流意识。
他有野心。
在他的自传《过得刚好》里,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北京相声界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在郭德纲之前,我们可以很安静地安乐死,可以很舒服地混到死,但是他出现之后,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他让观众知道了什么是相声,我们怎么办。"
可以说,对于从小剧场里摸爬滚打出名的郭德纲。
被正统的曲艺协会炮轰。
再到被取缔小剧场演出。
他不服。
所以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他会这样说:
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知道么。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
饶了他吧,他也没害任何人,我觉得很好了,不用这么苛求。
可以说,他的反体制相声成功,是正好戳中了观众下怀。
在相声行业里,他讨厌刻板、教条、按部就班。
提出过办社宗旨:
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
注意重点,剧场+相声。
早期没有门路,纯靠吆喝的时代,这群落魄的手艺人们,也必须正经地去拉客,去外边跑,一张票十块,听一整场。
不仅"刮风减半、下雨全完"。
郭德纲说,"最惨的一次,我们试过给一个观众表演。"
讲的就是当时的状态。
甚至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他们就已经鼓励大家去录像,去录音,多传播,让"德云社"和"郭德纲"的名字,早早地在互联网上扩大影响力,和"相声"两字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为资源少,前途渺茫。
所以对于还需要他帮着遮风挡雨求活路的徒弟。
尤其是早期的云字辈,以及在家里学艺的几位"儿徒"。
他是真宠,也真教。
结果也很明显:
曹云金,何云伟,在几年后都成为德云社能当一面的角。
这份"真",甚至延续到李鹤彪打人的时候,那会儿的郭德纲也是各种护犊子,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差点毁掉了德云社。
这一切,只是因为相对于社团里的其他人(李菁、张文顺以及几位老艺术家)来说,德云社,只有郭,确实是一穷二白。
想成功,也是咬牙切齿。
因此,从早期的北京相声大会,到德云社,可以明显地发现:
这是一个郭德纲分量逐渐提高的过程。
最明显的,德、云二字,便是取自郭和他的徒弟们。
逐渐绑定的,也是他这一门的荣辱。
据已故的相声演员苏文茂回忆:
徒弟签"卖身契"是过去师门的日常,而且内容一般很简单:
学艺五年为满,效力半年。
而郭德纲这边,则是管吃管住教能耐,学艺满三年,效力一年,然后死走逃亡,各安天命。
当2010年的"八月风波"发生,部分元老相继退出,成名后的德云社第一次大危机爆发时,给了当时的郭德纲当头一棒——
旧的师徒父子制度,已经无法维系。
那就正规化,那就上合同吧。
结果,被称为"十年卖身契"的合同正式出台,又成了曹云金离开的导火索之一。
据后者所说,卖身契意思很简单:
德云社员工在这工作,不能离职,离职需要赔偿公司100万元。
相比于这个赔偿,德云社成员早期的收入,不仅很少,而且分配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