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是大锅饭,比如按演出次数来算工资。
一场五十,一个月十场,就五百块,演怎么样,下多大力气,和工资,都没太大关系,郭德纲自己也承认不对。
那就改嘛。
德云社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公司化改革。
"师父"变老板,"徒弟"变员工,"师兄弟"成了同事。
"师徒"间,更是明码标价签合同。
看起来,很现代化,一切都在往正规道路上走。
人心安定了事业也越来越好,小剧场涌现了一堆能卖票的"角儿":
烧饼、张鹤伦、孟鹤堂,张九龄,周九良……
之后不仅从小剧场走出,还积极拥抱娱乐圈——
比如让岳云鹏,郭麒麟演戏,上综艺,迈入娱乐艺人的行当。
比如推出张云雷,秦霄贤,主打偶像经济,甚至催生出类似"德云女孩"这样的粉丝群体。
甚至畅想过,"未来相声形态"——
这在相声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事。
而这一切,都是德云社改制成功的体现。
德云社,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中国娱乐圈的一所造星工厂。
但时间一长,有心人也能看出些门道。
一面,是感情依旧。
岳云鹏在不止一个节目里表达对师父的忠心和感谢:卖身契签一辈子也没事。
烧饼在参加综艺时说过,玩命上综艺挣钱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师父置办一件价值百万的"蟒袍"。
德云社成员上节目,只要有郭德纲在场,经常就是大型的"谢师恩""争宠"现场。
但另一面,内部矛盾日益凸显。
比如收入。
有人年入数千万,有人月薪六千块。
因为眼馋收入,每年报考德云社门庭若市。
但也因收入不足,开始有成员退出德云社。
如果说这要是人各有志,市场竞争,能各安天命倒也ok。
但就像郭德纲自己在采访中说:
时至今日,捧红一个相声演员太容易,跟玩儿似的。
有岳云鹏的例子在前,捧谁不捧谁,是郭德纲一句话的事,完全能够手拿把掐。
甚至已经做到了,"不能全捧",得到"用人的时候再捧"的状态。
再回头看。
德云社对外展现的"孝心""感情"。
某种意义上说。
德云社在公司化运营上的所有改变,都是虚的。
因为骨子里是没有变——
郭德纲,这个重感情,记恩仇,讲伦理纲常的老派艺人,仍然拥有一锤定音的拍板权。
就像他捧谁不捧谁,考虑的最重要一点是:
要听话
可是。
明明是个娱乐公司,伪装成江湖门派。
明明是个造星工厂,还打着长幼尊卑的旗号,讲门面,讲传统,讲尊师重道。
明明是个现代企业,还用任人唯亲的那一套。
从股东,到管理层,不是家人,就是亲戚,不是儿徒,就是爱徒。
德云社也进入了"双轨制"——
出了问题的,讲合同、公司、平等劳务关系;
利益要害的,还是私人关系,还是唯亲。
先不谈德不德。
问题更早爆发的在于,"艺"本身。
03
但,Sir也不是想批评郭德纲,或是德云社。
因为有一个很扎心的问题:
德云社还需要好么?
甚至,什么是"好"?
让相声回归小剧场?
德云社做到了。
十六年前刚火的时候,票价翻倍涨,依然一票难求,甚至不少人得去黄牛手里花大几百买,碰上大的演出,几千的高价也不在话下。
更别说今日,有郭于二人的演出场次,基本瞬间秒空。
旗下的几位角儿,再大的演出只要参加,基本也不愁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