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已经管不住德云社了。
这还是圈外,而圈内,就说一个,德云社二十周年演出时,几乎来了小半个京城娱乐圈捧场。
让相声艺人挣到钱?
德云社也做到了。
二十年前,谁听相声,遑论买票说相声。
相声艺人学一辈子,不挣钱,还得靠别的手艺养家。
比如和他一起创办北京相声大会的老前辈,已故的相声艺人张文顺。
主业是干装修,业余说相声。
老爷子曾调侃说北京有一半的装修是他做的,北京的第一部电梯,第一个锅炉,也都是他安装的。
郭德纲早年的相声里那个"能不能走二环"的段子,用"上二环走路"制造的笑料包袱背后,是当年他因为演出太晚错过末班车,为了省路费,在马路上走一夜回家的真实经历。
好笑又心酸。
而现在,德云社顶流的角儿们,年入百万千万,早已经长达十多年,垄断全国的商演市场。
让老郭都感叹,无敌是多么寂寞。
而德云社自己,在过去二十年间,早已经成为了内娱的一个造星工厂,娱乐公司。
有人甚至把它和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进行比较。
老郭在采访中自述,红了之后,徒弟们的拍戏邀约从未断过。
张云雷,秦霄贤,剧场火完,成功出道,德云女孩们接站,签名,打榜……偶像粉丝那一套,玩得风生水起。
连自己的儿子郭麒麟,也借着德云社,朝着娱乐圈杀出了一条路,剧集,综艺,双丰收。
可能有人会吹毛求疵:
你说这么多,就是嫉妒,就是偏见,就是看不得别人好。
对啊,好,德云社还能怎么好?
Sir不知道。
它已经做到了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样子。
连郭班主自己也感慨:
"德云社到今年已经20多年,我个人认为现在是我们最佳的状态。"
但。
试问现在最讨厌德云社的人,当初哪一个,不是日夜反复听郭德纲的铁杆钢丝?
说一千道一万,很多人之所以讨厌郭德纲,不喜欢德云社。
不是它不够好。
而是它变味儿了。
2005年的时候,郭德纲靠着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竖起了自己的一面旗帜:
反对相声只做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主张相声应该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走商业化道路。
咱们就事说事,包括说相声必须要有教育意义,要用相声来宣传什么,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一百多年前有相声是为什么,演员是为了挣钱吃饭,他是剃头修脚的手艺,观众来说是哈哈大笑,尤其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钱的,缺车的,缺房子,缺德的,缺什么的都有,进了这个屋,我给不了你这些个,我保证这一下午你能够忘掉这些烦恼,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这个年代,说有这么一地儿让你开心,不好找啊。
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知道么,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他吧,他也没害任何人,我觉得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
为此还讽刺了一堆行业的奇谈怪象。
这行门槛低,很多人上台都没基本功:
都是那行混不下去,转到我们这行来的,你琢磨他好的了么,好的了么?
这行门槛儿太低。
这行太容易红,太容易成"艺术家",红了还不珍惜:
另外来说,很多演员很多笑星,没等学会他就红了……红的太早,你扭头儿让他再学,他下不了这心了,已经是艺术家了。
市场太大,这行太容易混,大多数都是骗子。
中国的演出市场很好混,会一段儿会两段儿,走遍天下,为什么呢,比如说我到山西,榆次,我到一个地儿演啊,演一段儿,五分钟,拿了三万块钱,今生今世我可以再不到这里来,中国地方大了,到死都赚不过来,慢慢骗去吧。
而看看如今:
瞅瞅德云社最红的那一拨人,从出身,到技能,哪一个不符合上边这些?
张云雷《探清水河》唱火了。
来来去去都是《探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