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念日记,但别做解说。
文|张嘉琦
编辑|张友发
现在的国产剧观众,好像越来越忍受不了旁白了。
普通的旁白无法吸引大家的目光,但做得太差的一定会。上个月轰轰烈烈开播的《回廊亭》就是典型的 " 反面教材 ",很多抱着高期待点开第一集的悬疑爱好者,又在无数次出现旁白的时刻关闭了播放页面。
在《回廊亭》的豆瓣页面,有不少观众对该剧密集出现的旁白表示了不满,甚至有人将 " 在剧集里使用旁白 " 和 " 创作者没能力 " 画上等号。这些观点虽然有些武断,但仍能反映当下观众对剧集质量的多维度审视。
今年以来,好几部剧的旁白都引发过网友的讨论,比如邀请了陈道明配音的《人世间》,以及贡献 " 舔狗自白书 " 的《欢迎光临》。
虽然只占剧集内容很小的部分,但旁白像创作者水平的 " 试金石 "。对编剧而言,如何安排旁白的频次和位置,写出更符合当下观众习惯的旁白,都是考验;而对导演来说,怎样让旁白和画面相融,而不是割裂甚至互斥,也是一门学问。
旁白不是独立存在的破碎语句,而是和画面、背景音、演员和剧情等等所有其他部分紧密勾连的叙事方法。
用旁白的不一定就是 " 烂剧 ",但如果用不好,倒真的不如不用。
电视台时代的 " 高光旁白 "
旁白作为一种台词形式,最早出现在纪录片里,基本是对画面进行介绍和信息补充,掺杂小篇幅的评论。这样的功能也被延续使用在电视剧里。
旁白在剧集里的出现,从中国的第一部剧开始。1958 年 6 月,《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播出。这部黑白电视剧只有 20 多分钟,而且是现场演播完成。
这部剧的拍摄设备简陋,连演播厅都是临时搭建。受限于拍摄条件,剧中出现了大量用于衔接剧情和描写角色内心活动的旁白。
早期,电视旁白大多是功能性大于审美价值。因为业务还不太熟练,可借鉴的样本也比较少,再加上拍摄技术的限制,一部分情节无法通过画面呈现,当时有些剧的旁白比较 " 生硬 "。1984 年改编自小说《夜》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就专门找王刚扮演了一个游离在故事之外的 " 说书人 "。
除去这种比较另类的旁白之外,常规的旁白用法有两种。其一是用来向观众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多出现在开头,用概括性的文字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帮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亮剑》第一集开场时的旁白 " 公元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军队于北平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悍然发动进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奋起反击 ……" 就是如此。
其二则是用来串联剧情。在 94 版《三国演义》里,就出现了不少旁白,用来介绍被一笔带过的、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的战争,如曹操灭青州黄巾、孙坚攻刘表等等。
虽然工业化水平不够发达,叙事手法的运用也比较朴素。但在台播时代,仍然诞生了不少对旁白精雕细琢的剧集作品。
其中,不得不提的作品是 1990 年播出的,改编自钱钟书的同名小说《围城》。《围城》的旁白之所以大受好评,一方面是借助了原著的力量,一方面也依赖导演黄蜀芹和编剧孙继飞的再创作能力。
《围城》的旁白在后期剪辑时才加入,黄蜀芹在看样片时,觉得应该将原著中一些精彩的描述以旁白的形式加入到剧中,而且这个旁白 " 最好是个洋嗓子 "。最终,《围城》邀请了《安娜 · 卡列尼娜》等多部译制片的配音演员毕克来配音,这也是毕克生前最后一部配音作品。
左一为毕客
剧中共出现了 40 多段旁白,大约每集出现四段,基本都是来源于原著,尽量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字风格。如第一集出现的游轮,就搭配了来自原著的一段旁白:" 这船依仗人的精明,满载人的喧闹,寄满人的希望,随时都把沾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既对画面做出了解释,同时也暗讽了男主角方鸿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