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原著的旁白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让该剧保持了原著辛辣、冷冽和讽刺风格。孙继飞评价《围城》的旁白是 " 写在人生这部大书边上的注解、眉批、问号和感叹号,既冷峻又耐人寻味 "。
同样具有明显风格化的旁白,还有 2000 年播出的《大明宫词》。几乎每一集的开篇和结尾都有一段老年太平的旁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剖白角色的内心。
不同于现在偏口语化的旁白,《大明宫词》的旁白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诸如 " 我默默凝视着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正一步步丧失着体温,我五年暗淡的婚姻生活正随着他亮丽的灵魂飞上天堂 " 这类 " 诗化 " 的旁白频繁出现在剧中。
《大明宫词》里的旁白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有很多人评价该剧的旁白是 " 莎士比亚式 " 的,编剧郑重则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们要的是那种小布尔乔亚式地、优美地说话。中国人也要有光荣劲儿、直率的说话习惯,要有深思熟虚、要特别的言之有物。这是一种中国文学具有的策略。"
2009 年播出的《潜伏》,则为传统的第三人称旁白赋予独立的人格,虽然都是客观性叙述,但是这部剧的旁白却有着很明显的 " 人格化 " 倾向。
从台词和口吻中,观众能够 " 推断 " 出旁白讲述者的身份,是和 " 余则成 " 一样的 " 地下工作者 ",并且也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这让他的观点更具备信服力,让观众产生认同感,也能更从容地放置到剧情当中,几乎是 " 谍战故事讲述者 " 的最佳人设。
《潜伏》全剧 30 集共出现了 95 次旁白,其中第 12 集的旁白更是多达 12 处。除了为旁白赋予独立人格之外,《潜伏》的旁白还很好地起到了调整剧集节奏的作用。除了借旁白之口剖析角色内心之外,剧中的阅读信件、文件和电文译码等情节也都用旁白来做解说,让剧集节奏更加紧凑。
该剧的同名小说只有 1 万多字,但改编的剧本却有 40 万字之多。编剧姜伟提到,剧中有些旁白是为了收紧剧情的节奏,让观众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地下工作的氛围中。比如余则成在太平间见到左蓝那场戏中," 悲伤尽情地来吧,但要尽快过去 " 的旁白,就是出于对剧情节奏的考虑,因为 " 余则成没有时间去悲痛 "。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所有剧集类型里,谍战剧是相对最合适也最依赖旁白的类型。谍战剧的故事内核决定了主角很难向身边的人倾诉,无论是将要完成的任务还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旁白成为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最佳选择。
总之,在台播时代,旁白在剧里的使用不仅广泛,也诞生了不少佳作。在客厅观剧的受众,不会对旁白有太多的排斥心理。当一部剧的旁白能为内容增色时,甚至有机会成为一部剧的高光。
争议与进化
时间来到 2016 年,由正午阳光出品的《欢乐颂》的旁白几乎引发了 " 全民吐槽 "。作为一部女性群像剧,《欢乐颂》使用了纪录片式的浑厚男声,而且出现频率极高,让人感到出戏。
《欢乐颂》的导演简川訸曾公开回应过有关旁白受到争议的问题,他提到:" 可能现在觉得旁白多余的大多是年轻观众。我们也是想做一个尝试,让观众更容易入戏,可能大爷大妈们对旁白更容易接受。"
《欢乐颂》的旁白作为典型的 " 反面教材 ",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除了性别冲突带来的错位感之外,视角的选择也有问题。第三人称的旁白大部分时候代表着客观、中立和全知视角,再加上 " 自带权威感 " 的男声,就会有 " 居高临下 " 的批判感。
《欢乐颂》的旁白引发讨论后,有不少网友认为问题出在配音演员的选择上。该剧的旁白配音是吴凌云,曾经担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主持人,因此也有人戏称《欢乐颂》的旁白是 " 普法频道 "。
剧中不少旁白出现与演员表演同步出现的,意思也基本相同,显得十分多余。" 樊胜美 " 约会结束后回家时,旁白就几乎 " 解读 " 了蒋欣的表演:" 她抿嘴轻笑,踩着高跟鞋,摇曳多姿地走进小区 ……" 最后一集表现 " 姐妹情深 " 的画面里,伴随着 " 安迪 " 会心一笑的旁白是 "…… 有了二十二楼这群姐妹在,明明是焦头烂额的时候,安迪的心中却涌起了无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