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理论家让 · 米特里曾在《电影符号学质疑》一书中提到过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在他看来,文本会造成冗余效果,需要通过将影像和文字声音(即旁白)错开的方式,来破坏二者的共时性,才能消除这种冗余感。
近期播出的《回廊亭》,大多数时候旁白也和画面过分重叠。特别是在悬疑剧这种靠悬念调动观众情绪的特殊类型里,全知视角的旁白很容易就会起到反效果。
现在的年轻观众大部分都 " 阅片无数 ",具备想象画面和解读镜头语言的能力。当他们在剧中听到类似 " 高广义确诊了胰腺癌晚期 " 的旁白时,脑中会自动将其转换成画面,如果这种画面在拍摄上难度并不高,但剧集却选择用旁白一笔带过,那就是 " 板上钉钉 " 的偷懒行为,观众自然也不会接受。
网剧时代的旁白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首先是 " 独白 " 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是一种讲述视角的切换,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
相比于较为常规的自述式旁白,去年播出的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开篇时让三位女主角以旁白的形式进行互相介绍。编剧沈洋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是能够让观众快速熟悉三个人的性格和之前的故事,二是用 " 互相吐槽 " 的方式,强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沿用《潜伏》的旁白创作方式,将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 " 人格化 " 处理,也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周扬就在采访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时候,他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当他具备独立人格时,也会更融入剧集本身。
旁白周扬
启用知名演员而非专业配音演员来担任旁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人世间》的旁白就是由演员陈道明来进行配音。
日剧最近也有这样的趋势,今年 1 月播出的 NHK 大河剧《镰仓殿的 13 人》的旁白就邀请了知名女演员长泽雅美来完成,NHK 电视剧此前也邀请过由城田优、津田健次郎等演员担任旁白配音。
相关制作人员提到,这一趋势是由晨间剧第 100 部作品《夏空》的旁白内村光良而起。" 因为并非本职工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他(指内村光良)温和的性格就完全地体现在旁白中,从而大受好评。"
仍有价值
这些变化源于观众的观剧习惯及需求的变化。
网剧赋予观众对时间线的掌控权,也提升了镜头语言和画面信息量的重要程度。拖进度条、倍速观看等行为都会淹没旁白的存在,大多数观众更习惯从画面获取信息。
如果说过去的旁白更注重提供信息增量,那么现在的旁白,则在情绪和氛围的烘托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打磨旁白的文字,还要考虑其与画面的配合。沈洋提到,在他创作剧本时,旁白部分会标注一些镜头语言的阐释,供导演和剪辑参考。
" 在《结爱 · 千岁大人的初恋》里,宋茜在每一集结尾基本都会有一段旁白,我会在剧本里插一些前面出现过的画面,用来搭配旁白,反映这一集的主题和主角们心境的变化。"
一个和旁白密切关联的类型是改编剧。很多内容用文字呈现很有力量,但拆解成更具画面感的剧本并不容易,特别是以文字底蕴见长的名著就更是如此。
有编剧告诉毒眸,比起文学创作来讲,剧本更像是 " 说明书 ",要在保证导演、演员以及所有工种都能看懂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更明白。
小说和影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这决定了原著文字并不能以旁白的形态照搬到影视作品中。《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就曾解释过自己在改编这部作品时的心得:" 小说里没必要写这么细,但是电视剧里要呈现。你不能用一句旁白解释——‘他从工程里拿到了 30% 的好处’——这是不可能的,都这样就叫有声阅读或者影像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