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
几乎是一样的模式,游戏主题曲,在逆境中奋起战斗的精神 ……
如今调侃小学生唱《孤勇者》的 90 后们,也许正是当年忘我演唱《逆战》的中小学生。
只是《逆战》出来时,还没有刮起短视频这股旋风。
《孤勇者》可以说是坐上了短视频时代的快车,却被载到一片意想不到的音乐蓝海——
02
不再新潮的儿歌
什么是儿歌?
中文儿歌,有着超越三千年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传承着三个特点:趣味性、通俗性和押韵。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对儿歌发展有卓越贡献的音乐家——黎锦晖。他是中国流行乐之父,捧红过王人美、周璇等歌星。
他认为,让孩子学国语的最好方式就是学唱歌,于是创作了一系列到现在依然被传唱的儿歌。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 ……
后来,那些有名的音乐家们都曾参与儿歌创作。
聂耳的《卖报歌》,宋杨改编的安顺本土儿歌《读书郎》……
到了 50 年代的新中国,儿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拔萝卜》《春天在哪里》《一分钱》…… 看到歌名,那些熟悉的旋律就已经在脑海里回荡了。
但儿歌创作真正的巅峰期,出现在 80、90 年代。
这时候,有专门的音乐家创作儿歌,如《采蘑菇的小姑娘》《种太阳》《数鸭子》,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
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儿歌还有着两岸交流影响的时代特色。
《外婆的澎湖湾》在 80 年代引进大陆,《世上只有妈妈好》经由台湾电影《苦儿流浪记》引进大陆被熟知。
《小螺号》就是在受到第一批进入大陆的台湾流行乐启蒙下创作的原创儿歌,2008 年,这首歌还获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同时,动画片也的发展为儿歌带来巨大推动力。
跟现在不同。
对于那时候的小朋友——
追番动画这件事,不分国界,百花齐放。
因为大家水平相差不大,喜欢国产动画的看《动画城》和《大风车》,想看日本动画的话有翡翠台和星空卫视,要是喜欢看欧美动画,还有《小神龙俱乐部》欢迎你。
6 月 19 日,写出《让我们荡起双桨》《大风车》的乔羽离开了我们,但这些童年的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
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
天好看 地好看
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
这些频道,承载了无数 80 后、90 后的童年和青春记忆。
1983 年,广东电视台引进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片——美国动画《蓝精灵》,但比起剧情,它的主题曲似乎更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
充满画面感的歌词配上朗朗上口的曲调,《蓝精灵之歌》很快就成为那时候人人传唱的经典。
△ 蓝精灵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这是第一首由中国完全原创的引进动画片配套主题曲,获得了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
《蓝精灵》的成功尝试后,《花仙子》《聪明的一休》《阿童木之歌》相继被创作出来,都成为了经典的原创引进动画片配套主题曲。
到 1984 年,伴随着激昂的前奏,一个帅气的黑猫警长闪亮登场了。
啊啊啊 黑猫警长
啊啊啊 黑猫警长
森林公民向你致敬 向你致敬 向你致敬
智斗一只耳,打倒吃猫鼠,黑猫警长的英勇感染着每一位电视机前的小朋友。
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黑猫警长》是一部科普动画,而螳螂夫妇的血腥新婚之夜给那一代人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原谅 Sir 无法把这些回忆全部说完。
经久不衰的《葫芦娃》,奇幻冒险的《邋遢大王》,严谨科普的《海尔兄弟》,让小朋友知道 " 天高地厚 " 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以及郑渊洁老爷子一系列经典,《舒克和贝塔》《皮皮鲁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