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进入千禧年后,儿歌创作渐渐陷入了瓶颈期。
但在彻底沉寂之前,还有一次 " 回光返照 "。
2003 年,两部重要的动画作品带来了两首传唱至今的儿歌。
一部是《哪吒传奇》。
2019 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下国产动画票房记录,而真正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烙印的,一直是那个敢于对抗天命、父命的少年英雄小哪吒,几乎每一个小孩都为哪吒的故事流下过成长的眼泪。
我们心目中的小小英雄,一直都是他:
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们的朋友小哪吒
是他就是他是他就是他
少年英雄小哪吒
上天他比天要高
下海他比海更大
同年,另一部经典来自大洋彼岸。
《动画城》还引进了一部叫《飞天小女警》的美国系列动画片,三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小女警成为罪恶克星,与各大坏蛋战斗,拯救世界。
而这首中文主题曲《放飞超能力》,也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火辣的 " 女生力量 ":
花花 她为我们指明方向
泡泡 她就像是一道光
毛毛 她很聪明也非常酷
甜美火辣她们最棒
对抗恶势力
发出你的光
能量全开
谁有超能力
我们有超能力
可惜,这也是儿歌领域最后的繁荣。
《孤勇者》之前,00 后唱什么?
除了《喜羊羊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是一只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同名主题曲,几乎没有动画片还使用儿歌类主题曲,它们都开始趋向流行音乐。
《神兵小将》主题曲便是歌手王心凌演唱的流行歌曲《梦的光点》。
《宝莲灯》主题曲则是李玟的《想你的 365 天》。
《虹猫蓝兔七侠传》主题曲也是颇具武侠气质的流行乐,就连歌名也早早就提醒着孩子们生命的短暂——《人生不过一百年》。
男儿有胆气
仗剑走天涯
女儿有剑心
柔情满山冈
七剑合璧,我们相知相遇
为了美好的家园,我们相守相望 ……
在 Sir 看,儿歌的 " 消失 ",正因为我们长久轻视了儿歌的创作难度。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
对于词作家乔羽,这是他创作的分水岭。
从这首歌开始,他再也不愿意在作品里灌注悲伤的情绪。
他成长于战争年代," 我大概经历了太多痛苦,才不愿意表达痛苦,表达痛苦比经历痛苦更痛苦 "。还引用莫扎特的话: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使全世界感到欢乐。
他希望新中国的儿童感受到的是纯粹的欢乐。
并且确定了自己儿歌创作的原则:
在艺术上,悲剧不适合儿童,培养儿童快乐的天性,是作家的首要任务。
所以,做完一天的功课孩子们在北海泛舟,波光潋滟,胸前的红领巾被微风扶起,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所以,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美好连接美好,是山清水秀的抒情长卷,任孩子们神游。
这例子当然有些绝对。
Sir 也并不想以此说明儿歌就要隔绝忧愁、眼泪。
但它的确需要创作者在内心把握一条分界线:
我们是希望孩子是儿歌的主人,每一种感受符合年龄,也滋养未来。
还是说,我们只不过借儿歌装载成人的情绪,自我安慰?
眼下的《孤勇者》,以及它的流行方式。
显然更偏后者。
03
是谁在变得幼稚?
与儿歌的消失相照应的,是童年的消逝。
从动画片能看出来。
80 后、90 后的动画片,复杂,多元,充满想象力。
而且长大后看,往往冲击更大,收获更多。
《黑猫警长》黑白之间的暧昧,《哆啦 A 梦》神奇道具之下平凡的人生智慧,《哪吒传奇》少年勇气背后的世俗牢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