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动画片主题曲,更像是刻在 80 后、90 后童年里的背景音乐,陪伴着他们、滋养着他们。
如今,动画片几乎是干净的,无菌的,扁平的。
因为老鼠是 " 害虫 "、老虎是保护动物,所以通通不能出现在电视上。
我们便只剩下了熊、羊、猪。
红太狼不会再用平底锅打灰太狼,狼和羊和平相处;光头强不再砍树,和熊大熊二一起保护森林;小猪佩奇不会再踩水坑,大家都成为了规矩老实的好孩子。
……
比起童年的消逝,更令人担心的,是长大后回望过去的一片空白。
有人说,中文儿歌 " 失声 " 的原因,是变现困难。
不赚钱的儿歌当然被冷落,以至于沉默。
但其实,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吊诡的现象。
成年人的娱乐,不断被 " 幼稚化 "。
孩子的音乐世界,又遭受着成年人的入侵。
流行 " 神曲 " 快速 " 侵入 " 儿童世界,那些口语化的歌词、洗脑的旋律,一遍遍冲击着孩子们的耳膜,《小苹果》《青春修炼手册》《海草舞》《学猫叫》…… 这类口水歌曲、网络热歌成为儿童世界的流行标杆,取代了儿歌的正统地位。
后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这类新时代儿歌也在二次创作的加持下成为现象级儿歌,失去了儿歌的意义,反而倒逼了流行。
这是成人世界的粗暴。
却以 " 安全 " 和 " 保护 " 为名。
可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本应如何?
Sir 想起曾经做客《毒舌》的一位大朋友,彭磊。
前段子吵得沸沸扬扬的某小学生教材插画事件中,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在 5 月底似有触动地发了两条微博。
一条,介绍他的父亲彭国良,80 年代很厉害的儿童漫画家,发表过很多系列连载(比如《小狗乖乖》等),影响一代人。
儿子说,现在看我爸作品还是超有活力和创意,自己永远追不上。
另一条,说老爷子来了兴致,把儿子创作的漫画 IP" 咪咪和噶噶 " 改造了一下,于是两个萌物被请进中国水墨,好比周杰伦进了天青色烟雨。
" 新裤子 " 感叹:(老爸)不像自己画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和空虚的寂寥,人生真的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会看淡现实,无视浑浊的长河。
Sir 似乎找到了答案——
把人生拉长,老人与儿童本应是最懂对方的人。
前者是过尽千帆皆不是,越发懂得童心的可贵与脆弱;而后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愿风吹雨打花心晶莹剔透。
儿歌也不例外。
当 " 净化 " 和 " 污染 " 双管齐下,童年宣告终结,于是,世界出现了诡异的错位。
孩子被迫早熟,成年人不断降智。
而这个错位,如今被 " 儿歌 "《孤勇者》无限放大。
有一句话流行语如此调侃这种错位:
对小学生来说太幼稚,对我这种成熟的大人来说刚刚好。
如今想想,或许不是一句玩笑。
尼尔 ·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早就说过: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现状当然不至于那么悲观。
Sir 觉得声嘶力竭唱 " 儿歌 " 的背后,更多是一种闷在胸口里的失语。
当那些满怀希望的祖国花朵们,渴望着披荆斩棘的童话,被歌词和旋律里动人心魄的情绪打动。
大喊着——去吧,战吧。
然而。
对于那些过来者——早就去过,战过的青年甚至中年人。
如今看看手上锈蚀的宝剑,身上破烂的铠甲,看着那些自己憧憬过的梦境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谁也没资格教育谁。
那么,不如一起缩在语意模糊的安全区内,同声附和。
管它前面是什么,先去吧,先战吧。
毕竟到了最后。
光里暗里,不管死活,都是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