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最初是个小科员,不受领导待见,工资少,分不到房,和岳母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各种憋屈;
可他却有个下海做生意的妹夫,出手阔绰,日子过得好,整天牛逼哄哄的,让胡军十分看不惯,可需用钱时又要时常找他帮忙,这是那个年代属于"体制"的尴尬,社会地位很高,可手里钞票实在可怜,实际过起日子来捉襟见肘。
直到后来胡军升迁,最终当上局长,妹夫才对其极尽讨好。
1993年开始播出的《我爱我家》,更是以一种深入到毛细血管式的辛辣描写,以一个小家庭为基点,道尽了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尤以"体制"和"商业"的冲突博弈为最。
其实《我爱我家》的这个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体制内家庭。
老头子傅明,1927年生人,1945年参加革命,参与过抗日,进行过地下工作,解放后当了某个单位的二把手,级别是正处级,退休后享受到离休老干部的待遇。
▲老干部退休后还关心国家大事。
所以这个家庭属于妥妥的高干之家,条件非常好,有单位给配备的保姆,早餐丰富多样,看病不需要自己操心,每周"回单位顾问,还要车接车送"等等。
那时候圆圆的零花钱是"一天一块钱",平时爱吃美国八喜冰淇淋,喜欢张国荣,九十年代初,这已经超越了99%的中国家庭。
家里很宽敞,目测是四室一厅。
▲和平和贾志国的大卧室。
▲孙女圆圆和保姆小张的房间。
大儿子贾志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副处级。
还可以经常享受个公务旅游之类的。
可以说,这个家处处都是"体制"的影子。这与编剧梁左的出身也有关,梁左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这样的高干家庭氛围,所以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当然,他对体制的描写,讽刺调侃居多,那也是九十年代的社会风气。
▲梁左客串演出。梁左出生于高干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政协委员;母亲谌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梁左自己也优秀,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国家教育部任职,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教授汉语,除了《我爱我家》,他还写过《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著名的小品。他妹妹梁欢后来嫁给了英达。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
可即便是高干家庭、上流家庭,也时常会受到"商品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
比如小儿子贾志新。他就是这个"体制内家庭"的异类,看起来不着四六,"闲在家里三年了,也不着急 ,仗着没有工作,长期不往家里交钱,白吃白喝。"哥哥嫂子嫌弃他"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卖拳"。
可贾志新却是思想挺开放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善于在经济大潮里学游泳"。
▲"我多忙啊,我现在挂着俩单位呢,在三个公司任副总经理。"整部电视剧里,就属贾志新的衣品最潮,那个年代穿PUMA。
三天两头搞点生意做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成立了一个"宇宙公司",倒腾过盘条(房地产热的时候,盘条钢筋都是紧缺货),也搞过柑橘,不过也没赚什么大钱,属于"三朝富,五朝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