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多想孩子成功吗?
不,他只是想拼命逃离失败。
失败的梦想,失败的婚姻,失败的爸爸 ……
他用最固执的方式为孩子规划一条他想象中最美好的道路,完全不考虑后果。
但孩子的反应是 ——
不过,这个“父亲”也不完全负面。
电影适时地留下线索:
任大望如今的工作是卖保险,这是一个上限很高,下限很低的工作,经常可以看到他在电话里给客户低声下气。
他是为“梦想”付出过真实代价的人。
所以不希望儿子像自己,没有一技傍身,工作不稳定,过苦日子,住回迁房 ……
电影中,任大望总是一个人喝酒,看电视机看到睡着,在家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儿子长大,上边还有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父亲(范伟 饰)。
他的偏执和赌徒心态,来自过往的教训,也来自生活的重压。
更别说这个细节。
莫扎特用任小天家里的天文杂志,搭成了桥梁,让他逃离房间。
可以想象:
任大望对于任小天自己的爱好,从没吝啬过。
那时刻紧绷的习惯从哪里来?
电影结局的惊醒,不是来自旁观者,不是来自外星人,而是来自另一个爸。
爸爸骂儿子。
和当初爷爷骂爸爸,语气用词几乎一模一样。
这也点出某种刺耳的真相 ——
中国式家庭的矛盾,并不只关于“家庭”,更是时代集体的隐疾。
电影中两个“儿子”都追问过同一句话:
活着有什么意义?
两个“爸爸”,当时都选择忽略了这个问题。
不是他们不想回答。
而是他们自己也没想过 ——
恐惧失败。
是因为那个时代对所有人灌输着,不成功,便是“失败”。
固然电影只是轻轻触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
然而。
碰了,显然比无视它、绕过它,更有勇气。
03
最后,有一说一。
《莫扎特》注定是个很难满足所有观众的电影。
不是 Sir 在唱衰。
而是我们的市场屡次证明,如此题材不受欢迎。
当下什么片子最红火?
大概数数:喜剧,主旋律,以及各种姿势的青春疼痛。
《莫扎特》只能勉强搭上“喜剧”。
陈思诚不知道吗?
不可能。
Sir 曾经有过一个暴论:
前作《唐探 3》,试图探索中国商业电影在某条道路上的上限。
结果口碑上彻底“失败”。
但不是完全没有价值 ——《唐探 3》的大手笔,加上喜剧类型,人气演员,跨国拍摄,堆砌中外明星,累加各类元素,还做到了本体故事的不掉线,甚至还蹭了一回情怀加成。
即使碰上疫情,搁置一整年,最终仍收获 45 亿票房。
别误会,Sir 绝不支持“唯票房论”。
只是放眼当下国产电影,目前几乎只有《唐探》系列敢如此大手笔地投入纯娱乐电影。
小成本喜剧、民族情怀主旋律、现实主义、文艺片 …… 这些固然能带来一定票房收益,也能产出高质量作品。
但娱乐,才是绝大部分普通观众刚需。
《唐探》的意义更多不在眼前。
无论成败,它通过三部“巨制”,事实上为后来的创作者,在电影工业和商业运作上铺平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