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同理。
作为真人奇幻类电影,它免不了与国外作品对比。
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沉睡魔咒》《灰姑娘》《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绿野仙踪》……
不论特效水准,故事深度,还是叙事边界上,或许仍有差距。
于创作者,如何面对这种差距?
于我们电影市场,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Sir 想起前几日贾樟柯导演刷屏的那篇专访。
不少业内人士感叹他的勇气。
其实标题并不能完整概括专访内容。
贾樟柯在这次专访里,指出了许多被忽略的行业弊病,以及不太好的趋势。
有两个关键词 Sir 觉得有必要提炼出来:
单一。
不确定。
成功的类型过于单一…… 太过于依赖档期,电影作为一种便宜的、常态化的娱乐消费 …… 变成只有春节或者热门档期才会去看,这是不正常的。
我们原来其实是挺活泼的一个多元化投资格局,现在可能就变成了,那大家就都投主旋律呗,它安全,它有确定性啊。
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
因为不确定,所以单一,也因为单一,市场趋向拥抱更大的“确定”。
如果按照 Sir 的理解。
贾导的话并没有贬低某一类型,而是,反对轻视任何一种类型。
回到主题。
不必为《莫扎特》戴上什么高帽子。
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电影。
让他们在这个夏天,在久违的影院里,真正做一回“主人”。
Sir 更期待。
未来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莫扎特”,带上他们各种离奇中二的梦想,踏上国产电影这艘大船。
开启历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