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舅 " 刷屏了。
从昨晚到今天,Sir 的半个朋友圈都在转 " 二舅 ",关于这支视频的评论也层出不穷。
但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
《活着》。
二舅的一生,活像一本小说。
△ up 主衣戈猜想
《活着》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借以自况的通用典故。
《谭谈交通》里一人一车一狗,捡破烂为生的画面,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活着》。
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中小女孩普洁的遭遇,也神似《活着》。
但同时。
什么情形都可以 " 活着 " 的时候,也许我们谈论的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活着》,而是另一种我们希望赋予的含义。
苦难,而顽强。
创伤,依然善良。
任何打击,都没摧毁活下去的信念。
这几乎是最容易共情,被最多普罗大众共享着的精神——
活着好难啊。
但我还是活下来了。
我们对这样的活着抱以敬意,称为伟大,进而自勉。
说是沙漠上开出的花。
但越是熟悉的东西,可能越需要再仔细地查看——
我们真的还认识吗?
活着
一部没有上映,却耸立在中国影史的电影。
张艺谋导演。
芦苇和原著作者余华担任编剧。
演员有葛优、巩俐、牛犇、郭涛、倪大红 ……
活着有很多种方式。
但提起 " 活着 " 这两个字的时候,却几乎都指向相同的一面——
惨。
《活着》是一部够惨的电影。
而比起原著,它的惨其实已经淡化和缓和了许多。
起码福贵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馒头都活了下来,每年还能陪他去给有庆和凤霞上坟。
在原著里,这三个人可一个也没躲过余华的 " 刀 "。
原著中的福贵,好像没有比他更惨的人了。
亲人一个个离去,经受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巨浪,你想到的想不到的荒诞都偏往他一个人身上发生。
结果呢?
他居然还活了下来。
还笑嘻嘻咧,还像说书一样给别人讲自己的一生。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像不像那个 " 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 的二舅?
像。
他们都让太多艰难活着的普通人看见了自己的模样。
也不像。
因为活着不是一句赞叹。
而是想说这个,唉 ……
想说那个,唉 ……
最后在剥除一切修辞和评价后,突兀地剩下来的一个无 f*** 可说的," 活着"。
因为怎样活着这件事,不是你能决定的。
那你除了活着,还能说什么?
电影几层 " 包装 "。
首先。
虽然叫《活着》,可是里面的人都在死亡。
最开始福贵的父母,接着是老全、龙二、有庆、凤霞 ……
这些死亡构成了电影的明线。
是不同时代下命运给福贵的一记具体而沉重的闷棍。
它们贯穿了福贵的一生,也贯穿了影片始终。
这也是最容易被看到的第一层。
其次,一直在描述死亡,但都是在反衬福贵的活着。
他始终有着强烈的求生意志——
他和春生被抓壮丁,国军的卡车从春生面前开过,春生说开一回卡车死也愿意。可福贵想的是," 我可得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
看见成片被冻死的伤兵,福贵再次意识到,"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
福贵不是对活着没有主张啊。
还在当败家子的时候,黄、赌、毒全套,就是他得意自在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