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日子很快被打破了。
接着,他被一个个历史的浪头,不断往前拱。
他顾不上去想怎么活了。
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又怎么能够规划和设想日子往哪儿奔?
活着,成了小人物在巨大的时代不确定中唯一能够紧紧抓住的稻草。
福贵身上有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存范式——
活着大于一切。
不管天翻地覆天崩地裂改朝换代,我的目标就是活着。政治斗争也好,社会巨变也罢,落到头上就受着,眼前的生活是最紧要的。
春生被打成了走资派,妻子自杀。他来到福贵家里把所有的积蓄交给福贵,说不想活了。
福贵劝他:" 我知道你现在不好受,可是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得受着。"
熬着受着。
是电影的 " 题眼 "。
也是福贵生存的方法论——
论,如何把最苦的日子过出一点盼头。
这励志吗?
但福贵除了活着,什么也不想,没有别的志向。
这就是坚强伟大的另一面。
卑微地活,无奈地活,麻木地活,屈辱地活,也是活。
因为,活得太讲究,是容易死的。
屈原郁郁不得志,投水汨罗。
刘兰芝焦仲卿爱而不得," 自挂东南枝 "。
不用列举太多的例子,虽然原因千差万别,但共同一点是他们对于活着想得很清楚,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
一旦无法满足时,活着就失去了意义,沦为荒诞,乃至一种折磨。
如果要更容易存活下来。
你必须不去期待什么,也不问为什么事情会这样。
就像福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想回家。
被解放军抓了俘虏,演了皮影戏,还是想回家。
不像想开汽车当军官的春生。
福贵不问你是谁,叫我干什么,只要你让我活着,让我回家就行。
也正是对生活的不评判,对无故加之的际遇不追究,活着,看起来才比较容易消化困难。
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没有理想的人他不伤心。
同样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的,除了之前提到人物死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皮影。
福贵操纵一个个皮影戏的人物。
谁又操纵着他的一生呢?
皮影第一次出场,福贵还是个纨绔子弟,唱些艳曲。
再次出场,福贵一穷二白,向龙二借了这个玩意谋生,靠自己的双手担起生活的重量。
一同反转的,不止福贵的生活境况,还有多年后才显现的终极效应——
原来的皮影班主龙二被打成地主枪毙,而福贵获得了一种永久安全的身份:城镇贫民。
两种人生,因为皮影,完成了一次镜像反转。
福贵和龙二,就像皮影的正反面。
悲与喜,祸与福,也就这么紧密相依。
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有庆给唱戏的福贵送去了一碗 " 茶 ",福贵喷了出来,跟随父子打闹的镜头,百姓开心大笑岁月温馨太平的画面一一铺开。
可是这个孩子后来的殒命,也那么猝不及防。
这边,福贵和家珍还在想着给凤霞的孩子起名,沉浸在生命即将降临的喜悦中。
可谁知道,那个从牛棚请过来的 " 定心丸 ",结果还是失效了。
原因竟然那么荒唐可笑。
△ 王教授以后再也没吃过面,只吃米饭
死亡一次次将人们对时代的愤怒和对命运的责问推至高潮。
但,这些高高扬起的情绪总被稳稳地托住。
电影的转场,把这些撕心裂肺的悲伤淡化了。
哭声消失,BGM 响起。
一转眼,生活已经进入平静的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