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 典孝急 " 这三招,最终的诉求就是 " 急 ",就是让对手破防,丑态毕露——不是比谁骂得狠,而是比谁先开骂。
由此,当下任何网络对线到了最后,都难免沦为一场到底谁先急的耐力战:
" 你急了。"
" 你说这话,说明你急了。"
" 不,还是你急了。"
......
这些客气的置气话,构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即便你再次祭出 " 典孝急 ",也难以将之打破:
因为一个人急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孝;而当他被划入孝,那么他的每一条言论就都能 " 入典 "。
由此,典孝急变成了石头剪刀布一般的的纳什均衡,循环继续。
· 微博:@寒舞 C
所以,典孝急是无敌的,同样也是乏味的。
难怪有人感慨,说现在的互联网对线,缺失了本雅明所说的 " 灵韵 ",完全就像是工业流水线所生产出来的骂战模板,看起来空洞得要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大致说来,互联网对词语的改造,可以分成两个方向。
一个是以 " 绝绝子 " 为代表的 " 词汇通胀 ",是用一个 " 哈哈 " 无法表达开心,必须要用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才能传递情绪的无限泛滥。
而另一个方向,则是以 " 典孝急 " 为代表的 " 词汇塌缩 ",是互联网如奥卡姆剃刀一般,对网络互喷这个行为的反复精简。
在 WEB 刚刚跨入 2.0 的 21 世纪 10 年代,网络骂战曾是一场需要思考和笔力的战争。
郭德纲在针对宋祖德的檄文《人在江湖》里,写出了 " 不要再用牙齿阉割艺人了,我们都穿上铁裤衩了,小心嘴 " 这样的怼人神句。
知名的 3Q 大战用唇枪舌剑将网民分割成两边,并最终衍生出了 " 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这样的经典梗。
那时,人们在网络对线中所尝试的,是用言语征服对方,不论这言语是精专巧妙,还是臭不可闻。
但很快,表达的空间就从一篇博客压缩到了 140 个字,而信息的指数级爆炸,又让个体失去了集中的焦点。
过去,一场方韩骂战,可以从 2011 年干到 2012 年,摆出的证据光是手稿就有 1000 多页。
而现在,就算是顶流大咖之间的对垒,也不过是各自一两篇需要课代表总结的小作文,也不过是三四条不到 72 小时就销声匿迹的热搜。
这还是明星们,对普通人来说,网络对线就更是跟 moba 游戏的匹配局一样——只过招几个回合,双方就从此相忘于江湖了。
人们开始发现,用语言战胜网线另一侧的家伙,是一件相当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一篇精心设计的驳斥大作,其杀伤力完全抵不上一句简单的 " 太长不看 "。
· 太长不看:TLDR(Too Long Didn't Read)
你投入得越多,所受的伤害就越大,认真,你就真的输了。
由此,骂战所用的词汇便开始简化,开始越发地轻飘飘。
先是贴吧时代的 " 兰州烧饼 ",之后是微博纪元的 "NMSL",现在又进入了 " 典孝急 " 三连击。
在这个精简的过程里,引发骂战的原因,逐渐让位给了骂战本身。
不论吵架的诱因是因为手游端游,还是因为男性女性,只要一套典孝急招呼上,便都成了纯粹的符号游戏,成了《利维坦》里 " 所有人对所有人战争 " 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