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对它的态度,是能躲则躲。
直躲到老二气急败坏,堵在路上挑衅。
孤象与象群对峙,权力的交接时刻,或许就在此刻。
危机一触即发。
这时,老四仿佛受到使命的感召,加快步伐,第一个冲了上去。
身型力量都弱小的它,能把二叔逼走,靠的只是两个字——
气势。
"还是孩子"的老四,那一刻,终于长大了。
02
沟通
《众神之地》上线后,在豆瓣的几百条短评中,大概有超过95%的观众都打了四到五星,而B站,更是评分高达9.7。
有人直言:观看的过程像是做了一场精神瑜伽。
为什么?
Sir觉得它抓住了很关键的一点,不仅是说动物,还有——
人与动物的沟通。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总渴望与其他物种沟通。
甚至从《圣经》中演绎出一个美好的传说:智慧之王所罗门可以依靠一个指环跟动物直接对话。
人人都想得到这个指环,以期能知晓动物行为的意义。
这是人类古老而朴素的愿望。
在《众神之地》,人类也在想尽办法跟动物沟通。
与一个物种最高效的交流方式,或许是做它的"妈妈"。
第一集, 一只被保护站救助的小野牦牛,出生第二天就与族群走散,冰天雪地里,落单的小牛几乎没有生存希望,幸而,它遇见了巡护员。
小牛把他们当成亲人,会轻柔地舔人家的大脸,还会跟着晨跑、一起打雪仗。
这里有个镜头特别精妙:
小牛两次顶开厨房的门帘,悄悄探出一点脑袋,又怯生生地缩回去。
在第三次,当大家期盼小牛的可爱面孔时,进来的是"饲养员"。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登场,也是生命禁区里温暖的接力。
又或许,是做它的"岳父"。
《格萨尔王》史诗中,野牦牛是吉祥的象征。
虽然它无法与人类沟通,但却好像有心灵感应,人类对它好,它也不会伤害人类。
比如一位叫江才的牧民。
他家的牦牛群,也有一位"外来者"断角,但它可不是"不速之客"。
它不像年轻的昆仑一样荷尔蒙旺盛,17岁的断角,已经是牦牛届的老人,年轻时决斗失败的惨烈教训还留在头上——一只断角。
如今到安享晚年的年纪,它给自己找了个"铁饭碗"工作:江才家的种牛。
断角到江才的牧场,熟练地就像回自己家,围栏啥的只是个摆设。
江才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
毕竟断角就是他卖牛的活招牌。
和断角配种生下的小牛,抗寒抗冻,健硕体质好。
普通家牦牛也就卖七千,混血的一代小牦牛能卖两三万。
凭借这"本领",断角成了草原上最强"赘婿"。
断角改良了江才家牦牛的基因,江才也给孤独流浪的老年断角一个栖身之地。
看起来,似乎是个完美的结局。
但人类与动物的沟通,并不总是顺利。
比如西双版纳的亚洲象。
十年间,它们不断与人类爆发冲突,其中20多人在冲突中丧生或受伤。
冲突之源当然是生存问题。
栖息地被侵占,亚洲象缺少食物,跑去农田吃作物。
何况,人工养殖的作物既"供应"稳定,又营养充足,是它们的首选。
冲突,自然发生。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护林员陈平,每天都要跟踪象群,向乡亲们发送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