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上映前恰逢 " 陈漫风波 ",被余烬狠狠烧到,再加上主创发言不谨慎,于是 " 辱华 " 的帽子就摘不掉了。
但你要问,一个中国本土的动画团队,完全的本土投资,做一部市场完全在内娱的动画电影,到底有什么理由要 " 辱华 " 呢?
辱骂者是这样编说的:因为它想在国际上拿奖,所以就是居心不良迎合西方。
哦,到最后也没人拿出它参评奖的任何证据与迹象,但不管,说你辱华就辱华,论心不论迹。
《相逢时节》,作为剧非常烂,我也吐槽得很厉害。但因为把重男轻女受害者的简家大姐塑造得心狠手辣,就被大骂歪屁股 + 爹味,是不是也过于直线思维了?
一个角色因为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所以就必须纯白无瑕不然就是创作者的恶意?
一个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因为原生家庭的迫害而成长为略带扭曲的性格,不是更能用以控诉 " 重男轻女 " 系统性的恶吗?
漫展,南京以 " 夏日祭 " 为名的漫展被广泛批判后,各地漫展纷纷被举报关停,甚至汉服秀都被当成和服秀被举报关停。
当看到有人问为什么不能办国风漫展这样的问题时,我沉默了。
" 政治正确 " 并不是完全不该被遵循,而是不该被如此滥用。
近一两年来,无数围绕影视剧综甚至明星的批判与狙击,其实早已远远超过了其所应该承载的范畴。大家不再着眼于 ta 们作为文娱作品或娱乐消费品本身的质量水准,而是拼命从各种 " 大词儿 " 上找角度、上价值,上纲上线成了日常。
三观成了文娱作品的紧箍咒,无论是国际政治、民族情绪、女性主义甚至阶层关系,三观不够 " 正确 " 或者不够 " 先进 ",就只配被骂得狗血淋头。
可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和足够先进的三观呢?
莫言曾经对文学应承载的使命有过这样的阐释:
可如今,一旦你刻画黑暗、反映不公、揭示人性之恶与幽深,又如何自证自己不是在抹黑、在讽刺、在暗戳戳颂扬落后与黑暗呢?
拿着显微镜一寸寸寻找,真的有在 " 三观 " 上无可挑剔的文娱作品吗?PAPI 酱那支很出圈的短视频,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戳文末阅读原文抵达)
我倒不是说,作为个体的观众没有资格从上述角度去评判文娱作品。评判是每个观众的权利,但以前好歹是" 我不喜欢,所以我点叉并骂你两句 ",现在则公然变成" 我不喜欢,所以你必须消失 ",和" 我不喜欢,所以喜欢的人也最好消失 "。
这类不容分辩的否定中,有些背后有利益驱使,有些纯粹是情绪发泄,但也有些是货真价实笃信文娱作品必须足够先进正确不然不该存活于世的。
之前无数次论证过,走到当下这个状况,该责怪的有大象有资本有社会有环境,观众作为浑然不觉得被动接受方,责任可能最小。
但作为观众的我自己,确实也需要时时警惕: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作品,我有没有在内心热烈期盼它口碑崩塌、人人喊打甚至被禁下架?有没有企图在剧集水平之外找抓手上价值协助抨击?
有时回想自己,也会不寒而栗。
那怎么破呢?大概只有八字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想自己的偏爱幸免于难,先从不对别人的偏爱上纲上线开始。
你们赞同用这样的标准去评判文艺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