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磊快把自己演出包浆这事儿,观众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这次《张卫国的夏天》一开播," 黄磊又演了一回自己 " 的消息立刻不胫而走,大家吐槽黄磊的熟练程度甚至比黄磊反复演自己更顺嘴、更丝滑。
按理说,这次黄磊演的并不是 " 自己 "。
之前他被吐槽的角色都像是跟《小欢喜》里的方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碎嘴居家脾气好,生活安逸不差钱。
这类 " 中产 " 生活剧演多了,观众自然就有了审美疲劳。一开始,这股不满情绪还是针对黄磊本人的演技。
方圆们那股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心当 " 懂王 " 的洋洋得意,对应的就是黄磊本人多年来在演技舒适圈当门卫大爷的不求上进。
后来观众干脆把矛头怼向了 " 中产 "。
电视剧里成天上演的中产危机,不是孩子上不了名校,就是老夫老妻心思动了。而黄磊演的角色就像浑身抹了油似的穿梭其中,他就是这个世界里真善美的代言人,只要有他在,再糟糕的关系迟早都能恢复虚假繁荣。
但生活剧骗不了观众。人人都生活过,大部分人都面对过无解的难题,都体会过人生在世的身不由己和事与愿违。
人越普通,生活中能牵制他的东西就越多。受的牵制多了,就越知道所谓的 " 真善美 ",所谓的 " 理解 "" 宽容 "" 大度 " 都是要结结实实割自己身上的肉才能做到的。
如果一个人进退自如全靠动嘴皮子,输出一通 " 快乐教育 " 就能收服熊孩子,放低姿态哄哄老婆就能摆平离婚闹剧,一失业就能靠多年的爱好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那只能说明孩子根本不是真正的熊孩子,老婆也根本不是真的想离婚。展现生活困境是假,向被鸡毛蒜皮搞到焦头烂额的观众秀 " 有钱有闲心态自然好 " 的优越才是真。
观众看多了可不就来气吗?
黄磊是聪明人,很快就看清了瓶颈的症结所在。于是在新剧里,他立刻摆脱了中产背景,演起了土生土长的胡同串子、在 " 要钱没有要假随便请 " 的京剧团打酱油的 " 老北京 " 张卫国。
由此可见,黄磊是真的热爱 " 小人物叙事 "。
甭管有钱没钱,都要强调一个 " 小 "。
演家里不缺钱的男人,就要突出他的 " 小富即安 ",把人物姿态放得极低,解决问题从来不靠大手一挥做空几十亿。他动用的都是些小市民的生活逻辑,做一顿好吃的,讲几句好听的,两边和稀泥,这事儿就成了。
演没钱的男人呢?
那就更得小市民了啊。
张卫国的身上,有着小市民的典型特征。
比如走街串巷,有事没事就爱唠两句但不需要别人应声的悠闲;
比如半吊子水晃荡,还总想显摆两下的热心肠;
比如在同学聚会上死要面子可劲吹牛的虚张声势。
但同时,他善良、孝顺、仗义……总而言之,你能想到的小人物的优点,张卫国都有。
黄磊一贯的 " 生活流 " 演法,什么讲话磕巴、碎嘴、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和这样的人物匹配度极高。
所以你很难说黄磊演得不好。如果平时不怎么关注黄磊,这样的表演的确够生活够接地气,至少比同样因表演模式化被人诟病的靳东之流自然讨喜多了。
这说明一点,黄磊的审美基本盘是在线的。他对影视剧作品应该有着不俗的鉴赏力,知道什么样的戏剧架构是有张力的,优秀的表演究竟好在哪里,也知道创造一个人物乃至故事应该具备哪些元素。
黄磊是一个很会提供概念的演员和制作人,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能力又跟不上想法。所以演演方圆这样的中产小男人还行,毕竟跟自己比较贴近,但是创造一个真正被生活赶着往前跑的小老百姓,乍一看像那么回事,但是越看越做作,所有的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张卫国的夏天》是由他监制的,从头到尾都透着黄磊式审美," 含磊量 " 不说百分百,百分之九十是肯定有的,就连剧中的毛病也是黄磊式的徒有其表。
别的不说,本剧的宣传海报就从一众国产剧大头贴海报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