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缅怀逝去的人时,人们总喜欢以杯酒敬英雄,有这样一位励志的国际影帝牛振华,送走他的却是人生的最后一杯酒。
“轰隆”,马路上刺耳的汽车撞击和刹车声在夜晚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一辆轿车与货车相撞终结了这位“笑星”牛振华的一生……
名人的逝世总会伴随着往事重提,因此牛振华的很多过往也再一次人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伯乐识牛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牛振华曾感叹道他在人生的一些阶段总是遇到一些伯乐帮助他度过人生的一些关卡。
例如,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人比较活泼调皮,但当时他的音乐老师挺欣赏他的,遇到“五一”、“十一”这种需要组织表演活动的时候,就会把他挑出来去表演朗诵、合唱、跳集体舞之类的。
他也正是通过这些机会锻炼在他后来的人生里能有机会参加表演。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表演经历,他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在心里种下演艺的种子。
这只是牛振华生活里一个很小的铺垫,真正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宣传及演艺事业另有契机。
听说过因祸得福这个词,牛振华就是现实写照。
中学毕业以后的牛振华到北京顺义乡下当知青,因为年纪还小,这时候的牛振华十分调皮捣蛋,老是喜欢几个伙伴约着一起去“借”老乡地里的东西,而一再“作案”的他因祸得福被介绍进入了村里的宣传部工作。
平时调皮捣蛋的牛振华进入到宣传部以后如鱼得水,所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乡下的文化宣传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而牛振华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机缘巧合,牛振华有机会回到城里,但是却是在厨房打杂,一干就是四年想来后来牛振华能在影视领域大放异彩也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吧!
回到北京的牛振华在一个师傅的鼓励下报考北京西城工人业余艺术团。
虽然过程让牛振华比较忐忑,好在最后他还是被录取了,牛振华由此顺利地进了西城工人业余艺术团。
业余艺术团虽然活动相比起其他没有那么多你,但牛振华说道,在这里主要是培养了他对艺术的兴趣。
而且当时在业余艺术团时间也充裕,精力也旺盛,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团里有活动,他基本上都不会缺席。牛振华吃苦耐劳的本事也许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随着北京青年曲艺艺术团的成立,牛振华再一次迎来事业的转机。
牛振华的主考老师比较欣赏他,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主考老师就问牛振华愿不愿意去“青曲”工作。
当时他当炊事员,是全民所有制工人,“有曲”是集体单位。那个年代要放弃“全民可不是一件小事,但牛振华由于喜欢上了文艺,还是从“全民”调到了“集体”。
演艺之旅
从1977年到1981年,是中国文艺复苏的阶段,各种文艺表演丰富多彩。但当时的传播途径是有限的,电视还刚刚进入家庭,录音机都还是奢侈品。大部分人是听收音机,娱乐形式少得不能再少了。
一次牛振华为了录一段相声节目,骑着自行车往返一百多里地,扛着一大个录音机,录得效果先不说,这路途周折就已经能劝退很多人了。
牛振华更是表示当时要不是兴趣支撑着,真不会有那么大的劲头。
牛振华总是被命运眷顾,等他到“青曲”后,他遇见了他的相声老师回婉华,她成了牛振华的第一个相声方面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