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辣一点、咸一点、油重一点。哪怕我们做的不是武汉菜,味道要对。”这些天,寿晓峰的已攒下了许多招待武汉客人的经验:汤不要勾芡,豆花要放糖,炒青菜要先用五花肉和大蒜爆锅……
寿晓峰是上海人,自1983年进入锦江饭店餐饮部,已专研川菜39年。对于烧得一手海派川菜绝活的他来说,武汉风味,实属是个新鲜领域。
但,自打湖北援沪医疗队带着物资和救护车到了酒店,所有保障人员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招待好这些在危难中帮助上海的人。寿晓峰所在后厨负责的一日三餐尤为重要:“一天两天吃点上海菜,他们可能还有点新鲜感。时间长了,肯定还是要吃家乡的味道,家里的味道。”
尽量让终日在方舱中忙碌的“大白”们吃的顺口一些,这是一个上海大厨,一个“大白”守护者,朴素的心意。 ▲视频:59岁大厨学烧武汉菜,只想让援沪“大白”吃的好一点儿
武汉医生来了:厨师连夜改菜单。
如今的新锦江宾馆,随处可见湖北医疗队援助上海的生命气息。长乐路附近的院子里停满了武汉120的救护车,都贴着同样的标语:“走在‘疫情’路上,湖北上海一家。”
在酒店大堂的一角,堆放着各种物资,上面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湖北省援上海医疗队”。"湖北援沪医疗队总指挥部就在我们身边."酒店总经理张凯说。酒店共有441个房间,由医疗团队和相关服务人员使用。这些医疗队员每天分批离开酒店,前往附近的避难所进行服务。
在酒店的厨房里,寿晓凤正带着厨师们准备今天的晚餐:南乳红烧肉、榨菜肉丝炒豆干、海鲜捞粉条、炒青菜、米饭、水果。四道看似简单的菜里,有酒店的招牌菜南奶红烧肉,还有为武汉队定制的肉丝榨菜炒豆干。如今,为上海医疗队烹制了一辈子美味佳肴的寿晓峰,已经把热度照顾得恰到好处。
就在几周前,寿晓峰还在为如何看待武汉到上海的医疗队绞尽脑汁。
3月31日,新锦江大酒店接到通知,准备迎接医疗队抵达上海。作为酒店的行政总厨,寿晓峰连夜为即将到来的医疗队制定了2周的菜单。谁知,前面的几个医疗队都去了别的酒店。直到4月3日上午,寿晓峰才接到通知,他要入住新锦江宾馆,是湖北赴上海医疗队的一员。他们大多数是武汉人。
总经理张凯曾在武汉管理一家五星级酒店。对武汉比较了解的他马上意识到,原来的菜单更偏向江浙沪居民的饮食习惯,可能不太适合偏爱重口的武汉人。
武汉人可能更喜欢辣、咸、微油的菜。"
张凯说。做饭和行军打仗一样,需要提前准备。食材都准备好了,急着调食谱也来不及了。寿丰,和厨师们一起,先把味道做出来。
“我们会尽量往那边靠。”寿晓峰说。后来物资越来越丰富,寿晓风的发挥更大空。所以他打电话给他在武汉的同事。
厨师也有苦恼:“有些吃法是想不到的。”
武汉的同行没有秘密。直接用中性笔在纸上手写了一份菜单,发了一张照片。寿晓峰一看,有些傻眼。虽然做了近40年的厨师,但武汉美食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份名单包括:姜鸡爪、姜鸭、莲藕、洪湖红烧鸭、松滋鸡、杜家鸡...
看了清单,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杜家鸡到底是什么?"
但是,厨师自有办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厨师,寿晓峰通过向同行请教和上网搜索,很快了解到了武汉的味道。
一份武汉版的定制菜单正在逐渐成型:早餐中五花八门的稀饭是第一个被删除的项目。“原来每天粥都不一样,现在这些都不一样了,因为武汉人早上不吃粥!”寿晓峰说。
说起最近学到的新知识,寿晓峰可以列举很多:
早上他们会吃绿豆汤,三鲜豆皮,热干面,酒!酿酒的时候,他们不要肉丸,而是在里面做一个蛋花。他们管这叫蛋花米酒,配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