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厨师,武汉的许多饮食习惯让年近三十的寿晓峰惊叹不已。“你知道吗?他们吃的豆花是甜的。他们不要咸豆花!”
为了让武汉来的上海医生吃得更顺畅。寿晓峰改变了多年的烹饪习惯。做汤的时候不再加淀粉勾芡。“因为武汉人喜欢喝干净的汤,所以即使是紫菜汤也要清澈,不要增稠。”
烹饪蔬菜时,寿晓峰等厨师不再炒上海人习惯的蔬菜。而是将五花肉切成小块,用大蒜炒,加入蔬菜炒。这样比水煮菜味道更浓。"否则,他们可能会说,食物没有味道."
默默感谢:我们很少见面,但交流很多。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是酒店工作人员在与湖北队的日常沟通中旁敲侧击的。为了防疫安全,酒店实行严格的防疫管理。在医疗队的生活区,酒店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出。作为厨师,寿晓峰带领的厨师团队很少有机会与医疗团队见面。但作为一个“爱心人士”,寿晓峰和其他安保人员总能发现医疗队员无法解释的需求。
每天晚上多出来的宵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来了之后,我们加了晚饭。因为我们一开始不知道,他们(医护人员)经常轮班。他们晚上9、10点会回来,半夜2点又回来一个,很辛苦。"
寿晓峰说。
为了防疫安全,医疗队进出避难所都要进行严格的防疫操作。所有队员进入避难所后,一滴水都不能多喝,以免戴口罩期间被感染。医疗队成员一日三餐都得靠旅馆。为了让晚回家的医护人员不至于饿着肚子,厨房工作人员自发延长了在岗时间,每天晚上10点左右给医护人员做宵夜。
不仅如此,张凯和寿晓峰还经常向他们在武汉的朋友询问武汉人的一日三餐。一位武汉朋友为张凯拍了午餐照片:蒜苔烤培根、茄子烤辣椒和米饭。
"这道菜已经做好了。"晓凤指着蒜苔炒腊肉说。为了做这道菜,寿晓凤四处打听腊肉的进货渠道,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货源。
很长一段时间,寿晓峰担心武汉的医疗队吃辣吃腻了,加油武汉式盒饭,有意识地开始在盒饭中加入地道的味道,不加修饰的上海菜和淮扬菜让盒饭更加丰富。
“同样的味道,一个多月了,他们天天在这里吃,时间长了也累了,我们也在及时调整。”寿晓峰说。
渐渐地,医疗队员们也从每天的饭菜中感受到了厨师们的用心。有一次,寿晓峰离开厨房做核酸检测时,突然被两个护士叫住了。他们从他每天戴的白色厨师帽认出了他的身份,并给他拍了照片。
做“大白”的守护者:“他们不撤我们也不撤”
和上海医疗队一样,像寿晓峰这样的安保人员已经奋战了一个多月。为了照顾好战斗在避难所一线的医护人员,这家酒店有130多人,分两班提供不间断的安保服务。这些人统称为“大白”的守护者。
看守人的工作并不容易。以厨房为例。只要前面的医护人员还在工作,后厨的厨师就不会休息。做晚饭的厨师早上7点进厨房,做完宵夜到晚上10点才走。几个小时后,点心班的厨师深夜值班,继续努力做第二天早上的早餐。
除了厨师,酒店里还有专门的菜品服务员和分菜服务员,负责菜品的重新包装和配送。
几百块的饭,给服务员12块要一个多小时。"
尽管辛苦,但对于所有的服务保障人员来说,让辛苦的“大白”们过得更舒心,是他们这几天最大的心愿。
“医疗队员说是来支援上海的,一起抗击疫情。他们不退,我们绝不退。”张凯说。现在,寿晓峰已经联系上了油条的进货渠道,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湖北上海援建队员吃上一顿像样的鱼膏粉油条饭。
来源:周舟上海作者:张艺伟
作者:张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