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假使拍戏与演出撞上。
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演出。
剧院工作才是第一位。
做不到?那就走人。
所以从过去到现在,人艺历史上有不少退出的演员。
早期有巍子下海单飞,江珊退出与唱片公司签约,陈好为了给爸爸赚钱治病,辞职去拍电视剧。
近两年,蓝盈莹在浪姐前后也因工作安排不开,只能从人艺辞职,同时期双姝之一的宋轶也是如此。
不过可惜归可惜,人艺的「坑」,只留给愿意在话剧表演上精进的「萝卜」。
这也是为什么表演班开班后,老师讲的第一课不是学艺,而是——
要当明星,别来人艺。
" 孩子们,你们要想到这儿来挣钱的话,北京人艺不是让你发财的地方,舞台剧也不崇尚金钱至上。你们要真心喜欢戏剧,这个很重要。你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演戏。"
因为他们早已明白,想要留下,就必须作出取舍。
所以濮存昕十几年没有拍戏,一心扎在话剧里;冯远征拍戏三十年,从没耽误过一天人艺的排练;
吴刚自《人民的名义》大火后,也是宁可外面的戏黄了,都必须要完成剧院的演出。
北京人艺话剧《哗变》剧照
但话又说回来,做好了收入骤降,一年,乃至从此曝光量都会锐减的心理准备。
就能留在人艺了吗?
好像也并不能。
因为人艺学员班有项传统,叫「甄别期」。
甄别即淘汰,一年后,被甄别的学员将告别人艺,重新进入社会。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留在北京人艺难度系数不低,但表演确是实打实的大师课。
负责他们的老师,都是在人艺浸润多年,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们。
像冯远征负责调教学员的形体与吐字归音。
即便满场子的学员都念着最熟悉的那句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怕把标兵碰,听不出差异。
但只要冯远征一抬眼,就这么一听,一摸,他就能发现每个人发声部位与气息的问题。
他说,台词训练是重中之重,人艺的演员,要得每个字发出去,都能打到观众席最后一排。
而打磨他们演技的,则是濮存昕与龚丽君等老师。
不得不说,有时老师一个精准的示范,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人开悟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员在排演《雷雨》中的第一幕。
讲的是繁漪下楼后环顾四周,发现屋子又变样了。她不满周朴园的专制、固执、霸道,冷冷地讲,什么事自然要依着他,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
其实学员表演乍看没有问题,将剧本老实的还原出来,环视,踱步,叹气,不多不少。
但只要你看到龚丽君老师的示范,就会立刻明白,什么是教科书级的表达。
她慢慢走出,环顾四周,举止矜持却犹疑。
明明就是几步路罢了,但你就是能感受到这一刻,她的痛苦,和那几分忧郁,几分哀怨。
同时,还请来了蓝天野、吕中、宋丹丹这样的艺术届前辈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