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等级与强度的培训下,受到来自导师的全方位降维打击与反复锤炼。
导致有的学员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可能来之前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水准已经能够上台表演。
等训练仨礼拜后,再被问及这个问题,只能坦诚地回答,我演不了,差太远了。
也就是说,甭管你有名无名,是话剧新人抑或老炮儿。来到这里,大家起跑线全都拉平,从身到心被打散重组。
撑得住,不一定能留下来。
可撑不住,一定会被「甄别」。
所以与其说《我在人艺学表演》是部纪录片,倒不如说,它像是人艺版的《演员请就位》。
只不过与综艺的浮夸不同,北京人艺,即是殿堂也像世外桃源——
让演员回归成职业,而不是一种光环。
那,人艺是怎么给演员「祛魅」的呢?
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普通人。
曾经何冰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北京人艺是不是还那样,甭管多大腕,都不摆谱,端个茶缸就去排练。
他听完问题,自然地接了句,这个当然。
而在纪录片里,也无数次看到冯远征在寒冬天拎着大包小包上班。
哪有什么助理,与街上通勤的普通人没多少区别。
也把演员这份工作当成是三百六十行里的普通「工种」。
进来了,就踏踏实实工作。
没有成名不成名,出名不出名那一说。
因为越想成名,反而越容易钻牛角尖。
当年胡军毕业后进入人艺,以为自己能大干一场。
结果却从上学时的聚光灯中心,变成了《蔡文姬》身后杵杆的龙套,一站就是四十分钟。
跑了许久龙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演员后,他才明白,不管是谁,到了人艺这样的单位,也得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可能是人艺给所有演员的一句忠告。
然而惋惜的是,不止是话剧演员,如今演艺圈,有「归零」心态,还维持一份职业应有的素养,尊重自己的行业的演员,恐怕不多了 ... ...
除了铺天盖地的「敬业」通稿。
就只剩老艺人们对现状的诧异与茫然。
于是你会看到刘德华反问鲁豫:准时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怎么连准时都是优点了。
陈道明也不懂,演员能背下台词,原声出演,能在冬天拍夏戏,夏天拍冬戏。
这种以往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能当做是功劳。
建议部分演员全文背诵
说到这儿。
我又想起冯远征提到话剧,提到被观众认可时的幸福,眼睛里闪烁的星点光芒。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为演员,想去追求更高声望,名利都无可厚非。
但对这群仍坚守着舞台的「他们」而言。
这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没有太大意义,真理和热爱除外。
而一旦站上这个舞台。
所有的一切都只化为一句话——
戏比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