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了话题度,把她剪成了令人讨厌的 " 学霸 " 型人设,一个只会给别的姐姐带来压迫感的 " 女强人 ",遭到全网黑。
这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剪辑和审视,正是当今对有野心的女性充满恶意的社会的缩影。
△ 唱完这段后,蓝盈莹赶紧澄清,歌词只是为了涨气势,自己没有那么多戏约
更加令观众不解的是,《浪姐 1》刚结束 4 个月,节目组还未反省外界对它 " 高开低走 " 的评价,《浪姐 2》又提上了日程。
完全照搬了《浪姐 1》,甚至姐姐们的人设也各有对应。
无异于杀鸡取卵。
说白了,这类综艺节目的核心是 " 人 ",姐姐们的市场价值是这类综艺的收视基础。
而短期来看,娱乐圈里能够吸睛且有人气、有话题度、有市场的 30+ 优质女艺人相当有限。
越急越凉,越凉越缺乏耐心 ……
《浪姐 2》尽管有那英、张柏芝、杨钰莹压阵,但总体无法避免年龄偏大的问题,姐姐们的平均大众知名度也低于第一季。
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作为节目的核心——人,女人,每一个姐姐们,因为有了第一季的 " 经验 ",开始失去了 " 人味 "、" 姐味 "。
上节目被当成纯粹的工作,或者翻红工具。
第一季那些尽管笨拙但仍然鲜活的表达,调整为更加谨慎,更加安全的正确和重复。
互相礼貌夸奖,服从节目的安排,场面话贼溜。
现在再回看,伊能静在第一次前采时说 " 你们配合我,别让我配合你们 ",反倒不一定是架子,而更显个性。
《浪姐 2》邀请了 2004 年《超级女声》总冠军安又琪,这个出道后几乎没在娱乐圈翻起什么水花的选秀冠军,收到节目组的邀请后,在飞机上哭了两个小时。
她太需要这次机会了。
可是,因为节目还是热度决定一切,对于没有热度的安又琪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闭环。
所以,《浪姐 2》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
红的更红,糊的更糊,甚至有被网暴风险。
最后,不管是 " 三十而骊 " 也好," 三十而奕 " 也罢,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年龄的对抗上。
节目无法真正展现 30+ 女性的多元魅力,又不呈现 30+ 女性的困境和挣扎,喊再多口号都化为了空谈。
注定走向一场空。
03
消失的姐姐
第三季《浪姐》有对赛制进行调整。
节目不再设置女团经理人的角色,除了观众本身,没有第三方为姐姐们打分并给出成团建议。
而原本由黄晓明等男明星担任的乘风发布人,被替换为由谢娜担任的成团见证者。
最后的成团名额,也是不固定的,全看姐姐们能够为各自的队伍赢得怎样的成绩。
就连节目也不再以唱跳为唯一标准,表演被分为唱乐、唱演、唱秀、唱跳四个板块,不同职业的姐姐可以找到各自擅长或者想尝试的领域进行表演。
这些改进,都能看出节目组为了改善单一化审美所作出的努力。
然而依然难逃名气决定名次的底层逻辑。
只要是舞台表演," 劲歌热舞 " 的现场效果依然是最好的,欢脱、积极的舞台始终是每一首歌的归宿。
再加上前两季的经验积累,姐姐们都倾向于用最安全的姿态出现在节目中,她们不再积极主动的表现自我,以至于每一个姐姐的面目都越发模糊。
大家喊口号互相加油时,观众很难感觉到其中女性的联结和力量,只能看到走过场式的表演。
就像开头说的,跟第二季比起来,第三季其实引发过两次热烈的讨论。
但第一次是依托于王心凌自身所带的时代记忆,第二次则更像是场外因素的骚扰。
本质上,它们都不是节目本身内容所带来的高光时刻。
有评论尖锐指出:" 一直是姐姐们的人格魅力在补偿漏洞百出的赛制和自相矛盾的节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