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的浪姐还改名了,姐姐消失了,只剩《乘风破浪》。
也许节目组这么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但 " 姐姐 " 的消失,正是节目立意逐步走向崩溃的体现。
" 姐姐 " 一词对女性有着重大意义,它来自韩国 MeToo 运动中的 " 姐姐来了 ",代表的是女性之间的互助与守望。
△ " 别害怕,姐姐来了 " 游行活动,声援反对梨花大学后门入学的学妹
去掉 " 姐姐 ",乘风破浪的主体终于被彻底隐去。
这个节目从女性议题里获得热度,最终又抛弃了女性。
大家将在这个节目里瘦了几斤当成功勋章,更有人拿着放大镜对姐姐进行外貌羞辱,这个姐姐腿太粗,那个姐姐皮肤松弛 ……
可是节目不就是想告诉大家,尽管年过 30,身材走样,皮肤松弛,依然可以保持自信,在舞台上散发光芒吗?
不就是想传递一种,"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但也不要害怕衰老,因为一定会有人 " 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 的价值观吗?
有一个细节,Sir 至今没忘。
第一季第三次公演,孟佳组的《花样年华》其实是表演现场和彩排片段拼接而成的。
原本没戴护膝的孟佳,跳着跳着,竟然戴上了护膝。
而这种混剪在节目中还有很多。
观众也都知道,姐姐们除了一开始是全开麦,后面几乎都是半开麦。
有人说,这是综艺节目的常规操作,这么做,是为了呈现最好的节目效果。
但在 Sir 看来,这并不是为了 " 呈现最好 ",而是要求女性 " 永远完美 "。
看隔壁《披荆斩棘的哥哥》,开宗明义就来一句:
对于男性来说最重要的是勇敢
可对女性来说,最重要的不也是勇敢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姐姐们像哥哥们那样,勇敢地呈现真实的样子,或许粗糙,或许笨拙,或许不那么完美,但那是每一个女性必经的阶段,为何要掩饰?
从这两个节目中,可以窥见当今社会对男性女性的区别看待。
正如前几年很火的一个 TED 演讲所说:
我们教育女孩子们追求完美
却教育男孩子们要勇敢
浪姐打着改变女性偏见的旗号,却又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这个怪圈中。
现在再看,《浪姐 3》的总冠军是王心凌,更像是这个时代的预言。
王心凌的标签是什么?
少女,乖巧,甜。
而且。
永远甜,80 岁还要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 K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