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为决赛提供独家场地赞助的是广州中国大酒店,酒店的公关经理常玉萍专门从香港请来化妆师和发型师免费为决赛选手化妆、做造型,但参赛的礼服和表演服装需要选手们自行准备。
评委席上坐的,包括广州团市委、广东省电台、广东省电视台、《羊城晚报》等主办单位的代表,以及文学家、舞蹈家、画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香港富豪霍英东也带着儿子儿媳前来观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媳正是 1977 年的港姐朱玲玲。
1978 年,有 " 最美丽港姐 " 之称的朱玲玲在夺冠九个月后,立即和霍英东长子霍震霆闪婚。霍家更是拿出了一千万作礼金,迎娶这位选美皇后。就此,她开创了港姐嫁豪门的风潮。
朱玲玲与霍震霆
在她看来,与香港的选美相比,广州这次选美的难度和要求更高。
决赛赛程依次为集体舞表演、自我介绍、问答环节,以及各选手才艺表演——原本的泳装环节被取消了,或许是出于组织者保持低调的考虑。
当时的问答环节十分朴实,问题包括:
" 如果你不喜欢你男朋友的职业怎么办?"
" 假如你的女朋友不喜欢你的职业,你会怎么办?"
" 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广州青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最后获得女子冠军与男子冠军的,分别是白天鹅宾馆总台首席职员谢若绮,和广州铁路局中心的防疫员汪子健。
他们获得的奖品则是,一只景泰蓝花瓶和一盏台灯。
男子冠军汪子健、女子冠军谢若绮,亚军任小玲
这场比赛有点 " 墙里开花墙外香 " 的意味,由于存在争议,所以比赛的图片在内地不许见报,主办单位之一《羊城晚报》只刊登了一篇没有配图的新闻便没了后续;与此同时,香港、日本以及一些海外华侨媒体却对这次比赛进行了更丰富的报道。
不过," 青春美大赛 " 还算幸运,虽然经历坎坷,但是最终办完了比赛。而几年后的另外两场比赛则难逃中途夭折的命运。
一场是 1987 年湖南《长沙晚报》举办的 " 潇湘女青春美大赛 ",另一场则是 1988 年北京的 " 北京女子青春风采大奖赛 "。这两场比赛都是举行到一半,因为来自高层的压力,而不得不宣告停办。
参加 " 北京女子青春风采大奖赛 " 的选手的泳装照
媒体与公众对于选美的接受度在当时也不算高。
一场杭州小姐的选美比赛由于媒体没有进行报道而默默无名,最终赞助商中途撤资。
1988 年云南《女声》杂志举办首届 " 女声杯春城女子双美(仪表美、心灵美)选拔赛 ",但是大多数年轻人都对选美持怀疑态度,最后报名参赛的只有 300 多人。
疯狂的选美:
连 " 人造美女 " 也要办比赛
与 80 年代末大众对于 " 选美 " 冷淡中带着好奇的态度相比,进入 90 年代后,一股选美狂热几乎是立刻席卷了中国大陆。
不过,在这股热潮刚开始的时候,主办方仍然显得小心翼翼。他们以 80 年代末那些赛事为鉴,为了避免比赛夭折,大多使用 " 青春 "、" 风采 " 这类更为正面的词汇来包装,与 " 选美 " 划清界限——即比赛不仅挑选外在美,也注重选手的内在美。
尽管官方对于选美的态度仍然十分模糊,但是民众们却变得越来越开放。
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1992 年和 1993 年被称为 " 中国选美年 ",揭开了整个 90 年代选美热的帷幕。在这两年间各大赛事陆续在全国各地涌现,一年可以办个四五十场,到了 90 年代中后期,选美最多的时候,在成都一天可以同时举办 7 个比赛。
当时的选美比赛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与某类职业挂钩的评选,比如 " 公关小姐 "、" 国际航空小姐选举 "、" 上海文化礼仪小姐 "、" 国际椰子礼仪小姐大赛 "、" 美酒皇后大赛 "、" 广告小姐评选 "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