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则是更为直接的选美比赛,如 " 南京小姐 "、" 天津小姐 "、" 北京小姐 " 等各省市自行举办的美女选拔——当时选美火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大城市外,连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等地都举办比赛评选当地的 " 小姐 "。
而这些比赛也得到了大众的积极响应,与 80 年代末报名者寥寥的情况相比,90 年代规模大一些的选美比赛报名者都上千人,第一届上海十佳礼仪小姐比赛的报名人数达 4000 多人。
与如今选美产业几乎被专业选手垄断不同,当时的选美比赛称得上是全民参与。从大学生、白领、教师、医生、记者编辑、机关干部、工人、农村姑娘到现役军人,你可以在参赛选手中找到各行各业的面孔。
为什么人们参加选美的热情突然高涨了?
除了因为选美获奖者可以得到极为丰厚豪华的奖品和奖金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选美冠军大多都能有不错的出路。
前文提到的 " 青春美 " 冠军谢若绮得奖后被安排到酒店公关部,主要接待 vip,她后来陆续接待了很多国外首脑和商界领袖。而亚军任小玲则加入万科地产,成为了王石的秘书。
其他一些在选美比赛中夺冠的选手,则被聘为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广告代言人、省市礼仪小姐等等。
这是一个 " 选美 " 逐渐从不可言说到人人讨论的年代,一方面大众改革开放的观念逐渐加深,另一方面,当时的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吸引大众的目光?商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 " 美女效应 ",选美比赛的获胜者们也大多会成为商业代言的宠儿,广告邀约不断。
不过也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在 90 年代的选美热潮中,大学生是一支参赛的主力军。在 " 首届北京小姐竞选 " 中,接近半数的参赛选手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前 10 名获胜者中也有一半是在校大学或大专生。
1993 年,北大女生高菁在《北京青年报》上写了一篇《北大女生拒绝选美》,这篇稿件获得了 " 中国新闻奖 ",并得到了上百家媒体转载,轰动一时。
但时过境迁,在 2001 年 " 全国广告模特大赛 " 的报名现场,摩肩接踵的北大学生们顶着高温咨询报名。
2003 年,湖南常德市的高考文科状元徐雅菲被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而她在高考后没多久就报名参加了湖南卫视娱乐频道的 " 星姐选美 ",一时间也引起巨大讨论。
10 年间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北大学生对于选美的态度,选美产业在中国也发生着巨变。
进入 21 世纪后,选美的名目愈加繁多:面向 25-45 岁已婚女士的 " 重庆魅力太太大赛 ";考察互联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 " 网络小姐大赛 ";专门选拔非天然美女的 " 人造美女大赛 ";针对老年人的 " 中国老年形象大使 " 选美比赛;还有在小学校园的 " 全国首次小学生选美活动 ",在大学校园的全校老师选美 ……
人造美女大赛
与此同时,随着选美产业在发达国家因 " 女权运动 " 等原因而逐渐衰落时,一些国际性选美大赛开始将阵地转移到了中国。
在 2003 年和 2004 年," 世界小姐总决赛 " 连续两年在海南举行 , " 环球小姐 " 和 " 国际小姐 " 大赛也纷纷于 2004 年落地济南和北京。
这样的局面,加速了 " 选美经济 " 在国内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2003 年的第 53 届世界小姐大赛与十几家企业有商业合作,这场比赛共为三亚带来 1690 万的招商收入与 1400 万的门票收入,同时带来 20% 的旅游收入增长。
中国小姐关琦获第 53 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的季军
由此 " 选美 " 成了一门利润极高的好生意,而这也正是 " 选美 " 在中国由盛转衰的起点。
后选美时代:
山寨当道,美女逃离选美
以 2007 年张梓琳问鼎世界小姐之冠为时间节点,电视机外的观众开始对选美比赛退烧下头。
从以前万人空巷,到现在看见就转台,甚至说不上一个像样的选美比赛的名字,我们为什么不爱看选美了?
一来,选美比赛实在太多了,而且它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名字,动辄 " 国际 "、" 环球 ",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