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小刘还准备了一段长绸,结果又被 " 越剧社社长 " 何赛飞质疑她的眼神用力过度:" 你那个劲我不喜欢,太俗了,不大气,留给观众的东西不好。"
老师们对于专业演员的表现,严肃到近乎苛刻,传承、身法、吐字、眼神……各个方面都站在戏曲传承的高度精益求精;但对于演员、歌手们也就是戏曲元素的 " 传播者 ",大师们可谓和风细雨,鼓励为主。
我想,这才是真正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 活态保护 " 的态度,对于传统的内核一丝不苟,而对于载体尽量宽容——这也是节目组的大智慧。
横跨影视综……戏曲大师才是跨界高手
《拿手好戏》的戏曲名家,听得了电音说唱,也玩得起段子,和我印象中的严肃古板全然不一样,事实上,他们也不止 " 戏曲名家 " 一个身份,早就是个跨界高手了。
像 " 越剧社社长 " 何赛飞,有过不少电影代表作。
1989 年导演谢铁骊启动的电影版《红楼梦》,招入了越剧、京剧、吕剧等不同剧种的演员,何赛飞便是其中之一,她饰演的妙玉气质高雅,超凡脱俗。
两年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何赛飞还跨界演过京剧。
那时,张艺谋正在为影片中的三姨太 " 梅珊 " 人选苦恼,有人向他推荐了何赛飞。
何赛飞娇俏可人的模样,倒是和梅珊风姿绰约的形象很相符,只是越剧出身的她与人物 " 京剧名旦 " 的设定有所出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何赛飞便抛掉了越剧的身段和唱腔习惯,用几个月的时间,从零开始学习京剧。
当梅珊在深深庭院里翻飞着红袖,眉飞色舞唱着京剧段子,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另一个经典角色,是《大宅门》里的杨九红,这是一个出身风月,却始终具有反叛精神的角色。演绎杨九红时,何赛飞的每个眼神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来自戏曲舞台的修炼。
近几年何赛飞依然活跃在幕前,哪怕从一番退到五六番,从女主演到女主的婆婆妈妈依然不亦乐乎。
戏曲演员的 " 唱念做打 " 和戏剧演员的 " 声台形表 " 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何赛飞说,戏曲舞台上的程式化训练,可以应用在她的戏剧人物里。
演戏之外,央视的各类戏曲节目,也总会看到何赛飞的身影,或者担任导师评委传道授业解惑,或是以越剧演员身份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