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超,则代表了第三类,与父权对立的男性角色。
准确来说,他们并不属于父权体系。
这些男性往往是青涩的,弱小的,对女性并不构成威胁。
很多人说《断 · 桥》里孟超和闻晓雨的相处模式是共生共存的《少年的你》,但其实李玉电影中早就出现过这样的搭配。
《观音山》中陈柏霖扮演的丁波,迷茫,一无所有,是社会里的 " 弃子 ",随时可以为女主南风而牺牲。
塑造缺席的男性,和李玉自身的经历有关。
小时候,她的父母感情就不好,父亲常年出差,也可能已经出轨。
《万物生长》里,李玉给自己写了一段台词,借女主柳青之口说:
" 我父母从小就离婚了,所以从小到大都是我一个人拿完所有的主意,好多人都说要找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朋友,我是绝对不能找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朋友,绝对不行。"
或许是因为李玉自己从小就经历了父亲的缺席,反而更能体察到女性生存的艰难。
她把自己的体认、观察和本能,都投射在了自己更感兴趣也更擅长的女性角色上。
成为了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真正以女性角色为主体的导演。
——主动去表达女性的欲望,主动去呈现女性的困境,主动去描写女性的故事。
——她们也就不再是很多男性导演镜头下批量制造的 " 圣女 " 或 " 荡妇 "。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女性经验常被曲解为小众的,狭隘的,非主流的。
可在李玉的电影里,你能发现:
女性的处境不是 " 小众的 ",也不是一件精美的装饰物。
她拍出的,是女性真实世界里内心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