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国产剧有种创作模式是为热搜写剧,给每一集打上热搜标签,剧情全围绕着关键词来编。"
暑期档落下帷幕,不少热播电视剧都进入了尾声。
这个夏天,我们见证了《星汉灿烂》等古偶剧的火爆,看过等口碑较好的现实剧,也为的缺憾感到惋惜。
当我们衡量一部剧是否成为爆款,总会联想到它上过多少次热搜。无论是观众真的在热情讨论,还是片方实力砸钱营销,都不可否认热搜已经是剧宣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热搜反而成了一些电视剧的目的。这类 " 热搜剧 " 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和编剧贾东岩先生聊了聊。
贾东岩
编剧、监制
代表作:《风声》《猎罪图鉴》
2021 年获第 27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
拼凑热搜已成剧集模式
新周刊:我们看到您发微博称,现在有一种剧本创作模式是 " 为热搜写剧 "。近期的一些国产剧确实给了观众这样的感觉,它们好像在用力地拼凑可以上热搜的桥段。可以具体谈谈您对 " 热搜剧 " 的理解吗?
贾东岩:" 热搜剧 " 不是一种基于故事本身的创作,编剧是先入为主地推断观众对哪些话题感兴趣。
他们在一开始就设定好了要 " 冲热搜 " 的情节,所以人物的功能就是把这些情节连在一起,而不是由人物的发展推进情节,结果彻底变成了碎片的拼接。
在确定好了故事线的前提下,再去细化内容,这是我们称为 " 串珠点翠 " 的法子。但 " 热搜剧 " 因为一开始就先确定了 " 珠子 ",不考虑连接的 " 线 ",强行推进,就导致整个故事出了毛病。这就是所谓的 "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 "。
新周刊:" 拼凑热搜 " 这样的创作模式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了?
贾东岩:可以这样说。据我个人的观察,这种趋势大概是 2020 年前后兴起的,当时有几部剧播出效果蛮好的,也上了很多次热搜。
其中有些剧质量是很好的。比如《三十而已》的叙事能力、场景、拍摄都很好。《安家》的主题非常清晰,就是卖房子,它呈现出了生活中涉及到房子的方方面面。
《三十而已》
这些剧火了以后,大家就争相模仿。但是他们没有理解作品本身的魅力,忽略了创作难度,选择去关注更容易操作的地方,比如顾佳的话题性。甚至有些制作方自己也搞不清,认为是话题多导致了热搜多,所以吸引的观众就多。
于是,有些人就以为只要能上热搜就行。在这个前提下,创作者对预设的观众存在严重的谄媚心态。在播出之前,片方可能就抱有过高的预期,觉得每一段内容都在追求话题度,一定能引发很多讨论。
现在有些剧的宣传甚至有意把剧情当作社会新闻来推,推上热搜以后 " 骗 " 人点开,以此来给剧集引流。这种剧就明显是在创作之初为热搜设计的。
新周刊:为什么片方不能专注故事本身,而去在意有没有热搜话题?
贾东岩:因为剧集创作周期往往是比较长的,这个时候不管故事好不好,很多创作者容易失去信心。毕竟一个故事看三五遍,你可能就感觉没有那么新鲜了,作者自己甚至要看二三十遍。
尤其如果是审稿的甲方,他们越看越有可能觉得:" 这个故事是不是不行啊,最近某某话题流行,我们把它加进来是不是就吸引人了?" 慢慢地本末倒置,变成创作以热搜为主了。
《女士的法则》
新周刊:这么说的话,其实影视公司所理解的爆款,跟观众心中的好剧总是有一定偏差的。
贾东岩:因为影视公司没有办法开发出属于未来的爆款。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家都是追着以前的爆款跑。
剧集创作很像变魔术。当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魔术师的左手上,他却在右手动了手脚,戏法突然呈现在你面前,你就会感觉很神奇。爆款一定是在人们当下忽视的那个角落里产生的。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反套路的成功。当大家一直盯着一种剧,就会产生固定化的期待,但突然出现了跟预期不一样的东西,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就能收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