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分歧,有时编剧是对的,有时资方是对的,但最终结果出来时,谁对谁错,往往还是一笔糊涂账。
《风声》剧照。
新周刊:那为什么有些剧还会出现逻辑崩坏的现象?整个创作者团队没有人发觉吗?
贾东岩:我们经常说剧本的创作是 " 传话游戏 ",很考验大家的沟通能力。资方有要求,但他们常常不能表达得很准确,不同编剧的理解力也有参差。这就会造成剧本一再修改,还是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另外,创作过程很漫长,最常见的是,写的戏原来想对标的是甲,忽然最近乙火了,那要不要改成对标乙呢?
大家一稿一稿地调整,慢慢忘记了初心。导演和演员加入之后,他们是否认同编剧的初心,这又会发生种种变化。
所有人为了相互配合,一定会努力说服自己跟别人达成一致。因为在影视行业里,最首要的是让项目活下来,这是必然会有妥协的。
如果不妥协,你可能就没饭吃。但不停地妥协,创作者就可能会失去自己原本的逻辑。
新周刊:如今国产剧同质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愿意为一样的套路买单,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资方还是不停地投拍相似的剧?
贾东岩:其实很简单,长远的事情是不归资方管的。资本现在赚了就可以了,至于未来的行业形势,资本不需要关心,担起这份责任的只能是文艺创作者。
我觉得不该强求资本。有人去选择长期利益,我们是高度欢迎的,但选择短期利益也很正常,毕竟钱是他们的。就算是我们这些创作者,在坚持自己的创作之余,也会适当获取短期利益以保证生存。
千篇一律的海报和千篇一律的仙侠剧。/ 图源网络
创新是有风险的,而且很多人心目中的远景,究竟是不是幻影,没有人知道。大部分情况下,90% 的人是在完成自我重复,或是对他人的重复。能有一点微小的创新,就很不错了。
虽然编剧有很多事可以抱怨,但我觉得这件事是没有必要抱怨的,因为毕竟作品是要放到市场上去评估的。做好当下的工作,有自己的坚持,最后让观众去评价就好。
新周刊:有时即使创作出了好剧本,但还要遇到愿意拍原创剧本的甲方,并且导演、制片人、演员等等不会随意改剧本,才能保证剧作的完成度。您是编剧,也担任过监制,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和建议?
贾东岩:我们团队的习惯是拍摄时要有三四个人去跟组,看住他们不要进行可怕的修改(笑)。
当然,我们是会收集修改意见的。比如演员往往是会深入角色内心思考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提出的意见很中肯,我们就会改。如果说得不对,我们也会拒绝。
剧组的各个职能部门利益不同,剧本在剧组里的位置就像是兵家必争的地图。这就是为什么编剧经常没有地位,因为所有人都要在你的地盘上打架。我们一般是通过开会,把所有意见汇总起来,一条一条地梳理和解释。
《风声》剧照。
其他人可以对剧本提出质疑,那我们也可以对他们的工作相应地提出质疑。场景说酒庄拿不下来,那我们就去联系酒庄,结果以更低的价格谈下来了。
如果剧组真的有拍摄困难,我们也可以在剧本上解决,而不能是现场找个理由随便拍。
其实反过来想,他们在你的 " 地图 " 上打仗,你恰恰应该是最超然、最清晰的那个人。
剧本是特别不怕改的,最重要的是改得合理,不要影响故事的精彩。
新周刊:谈国产剧不能不谈海外的好剧。上世纪 90 年代日剧的流行、新世纪后韩剧和英美剧的流行,对中国观众和电视剧都有巨大影响。您认为目前国产剧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有哪些?
贾东岩:现在的国产剧精致度不够。不光是视觉制作上的精致,也包括剧情创作上的精致——如何能用更短的时间、更集中的场景、更少的台词来完成一段有张力的叙事。
不管是海外剧还是国产剧,一部好剧必须要有高度统一的叙事策略。编剧定下来的叙事策略由导演执行,导演水平不好就容易出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