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电视网的剧本过关率大约是 3%,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而根据我们国内前两年电视剧的产出量来看,剧本过关率是过高的。如果控制在 5% 左右,其实完全可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能保证质量,也能杜绝资源浪费。
美剧《风骚律师》剧照。
" 不写当下最流行的东西 "
新周刊:您好像很关注当下在播的一些剧,是怎么做到兼顾工作和追剧的?
贾东岩:我们工作室有个习惯,通常会挑正在播的剧,每天午饭的时候大家一起看一两集。了解一下同行最近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这也是一种切磋。
我们平时也会注意搜集剧本,拿在手上去跟看到的效果作对比,分析它为什么好、为什么坏。
在播剧我们基本都要看一遍,不允许不闻窗外事的埋头创作。因为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口味也在不停地变,我们需要及时了解。
《玫瑰之战》
新周刊:您在微博上提过,很多新人编剧没怎么写过完整剧本,缺乏结构思维。听说您的团队也有不少年轻编剧,您如何锻炼他们的能力?
贾东岩:我的拍档武瑶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戏文系的副教授,我也是传媒大学的校外硕导,所以我们带新人还存在着一定的教学意义。
在带年轻编剧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着重培养专长。因为培养一个全才耗时非常久,让新人先有一个极致长板,他们就有了工作价值,在一个领域里做好之后,再慢慢学习其他的。
在剧本创作的分工上,我们比较骄傲的经验是让每个编剧都写一遍完整剧本。先把分场和叙事策略都确定好,然后所有人轮流写一遍剧本初稿,做 " 重写式修改 "。
到最后,我们所有人坐在一起,一场戏一场戏地讨论修改,形成比较完善的版本。时间上并不比一般的创作多,但这样做会让剧本打磨的次数更多。
《猎罪图鉴》
新周刊:我们知道《猎罪图鉴》的案件都是有原型的,这与您团队的采风活动密不可分。但您也说过 " 编剧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那么采风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贾东岩:最重要的是采真。因为很多故事都是由别人讲给我们听的,里面往往就会有讲者的主观因素。要拿到一手资料,即真正的故事原型,才能把它融入戏剧。如果是假的,或者是别人加工过的素材,那这个故事一定是不好驾驭的。
另外,还要采到经历者的真实感受。因为所有好戏剧写的都是人物的反应,观众要看的也是。因为观众能猜到情节,但猜不到人物的反应。通过采风,你得到的那个反应才是人物的,而不是编剧自己的反应。
新周刊: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您会考虑反映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吗?
贾东岩:我们团队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了,就没必要把它写成剧本。既然是热点,说明大家已经讨论了很多,你再去写,只会自曝其短。
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编剧也好,作者也罢,要跟现实赛跑。作为创作者,你比现实早一步写出来一个故事,这会特别值得自豪。
假设一件事还没发生,但有可能发生,或者是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但还没有引起关注,那我们就愿意去探索。
坏处就是,甲方确实会觉得要有热点话题。实际上我们有跟甲方产生过巨大分歧,甲方希望这次创作能通过女性话题冲上热搜,给出了一个话题列表,我们说我们不打算在无关项目里消费女性话题,最后就不合作了。
有些人把《猎罪图鉴》定性为女性话题剧,但我们是把它定性为弱者话题的。我们是在描述弱者的反抗,而不仅仅是女性。
《猎罪图鉴》
我们要写的是生命的声音,至于这个声音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其实不重要。我们听到这个声音了,把它传达出去,这是作为创作者的工作。如果它恰好跟社会热点撞上了,也许是好事,如果没撞上,其实也无所谓。
新周刊:如果可以的话,在线替观众催更一下,之前有消息称柠萌影业已经着手开发《猎罪图鉴》的系列续篇,所以第二季已经在路上了吗?其他作品进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