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由沈腾、马丽主演的《独行月球》,势头还在继续。
上映 37 天后,《独行月球》的票房累计 29.13 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 15 名。
图源:新浪娱乐
然而,与高涨的票房不同的是,片子的评分一跌再跌。
尽管相比于以前拿沈腾做营销的电影,《独行月球》是实打实的沈腾主演的电影。
含腾量,100%。
但不少观众评价说:" 一件昂贵而蹩脚的 A 货。"
图源:新浪微博
这一次,似乎 " 含腾量 " 决定作品质量的定律也失效了。
她姐不免感到可惜。
表面看,只是 " 含腾量 " 这个所谓指标逐渐失效。
实际上,这背后反应的是,近两年花样频出的 " 自杀式营销 " 已经开始反噬。
最近还有一个更典型的 " 翻车 " 例子——古天乐。
古天乐监制的电影《明日战记》,上映 10 天,票房仅 5 亿。
而片方想回本,保守估计票房起码要达到 12 亿。
这让片方有些慌了,开始在各大平台卖力吆喝:
" 古校长 " 叹过气;
图源:抖音
流过泪 ......
很多自称 " 古天乐粉丝 " 的网友,甚至攻陷了华仔个人账号的评论区。
" 还不站出来帮帮国产科幻电影吗?"
" 华哥,帮帮古天乐宣传下,他太难了!"
图源:抖音
说实话,她姐一直很喜欢古天乐,也希望大家多支持他。
但这种花样百出的、自杀式营销,换来的是什么呢?
是古天乐的风评被害。
而这绝不会是个例。
当反噬开始,一切好作品的 " 标杆 " 都开始失效,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呢?
或许,从沈腾身上,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薛定谔的「含腾量」
众所周知,如今的 " 含腾量 ",早已成为一个 " 符号 "。
它是衡量一部喜剧电影票房的标尺。
即沈腾在一部电影中的出场时间越长,票房号召力越高。
而「含腾量」越少的片子,口碑就会越差。
它也是讽刺喜剧电影中含沙射影的娱乐现象。
这背后是急功近利的营销,一次又一次击穿大家的底线。
其中,以麻花系为最。
在《夏洛特烦恼》实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后,沈腾,就成为了开心麻花的金字招牌。
要说沈腾这张喜剧王牌,打好了就是王炸。
《羞羞的铁拳》里,沈叔叔只用四个字,就贡献了唯一出圈的笑点,轻松拿下 22.14 亿的票房。
" 你过来啊!"
图源:电影《羞羞的铁拳》
可,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羞羞的铁拳》这般好运。
此后的大部分情况下,多是沈腾这张好牌,在各个电影里被打得稀巴烂。
《李茶的姑妈》,沈腾以" 特别出演 "的身份,出场仅 3 分钟, 票房高达 6.4 亿。
成绩很可观,豆瓣评分却只有 4.6,还获得了当年的金扫帚奖。
图源:电影《李茶的姑妈》
" 特别出演 ",说好听点是老人带新人,友情客串。
说难听点,是除了沈腾之外,演员表里的其他人都还不够能打。
而片方硬拉沈腾出来当宣发噱头,借此实现对电影热度和票房的加持,无异于 " 挂羊头卖狗肉 "。
结果也显而易见,沈腾也救不了开心麻花。
在过去一年," 麻花出品 " 的电影几乎包揽了金扫帚奖半壁江山。
图源:《新浪微博》
麻花系之外,用一张牌吃遍天下的国产喜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