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剧,沈腾有种 " 不疯魔不成活 " 的执着。
喜剧的包袱,要不断推陈出新。
沈腾就常常几十个小时不睡觉,通宵达旦地创作。
" 我对笑有一种要求,第一步观众有 500 次笑,那这次你必须有 600 次,甚至 700 次,你不能比以前低。"
即使早已经不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他还是愿意拼命去博观众一笑。
很多人不知道,沈腾有严重的腰伤。
在他还不火的时候,有一次被挂在天花板上的道具砸伤了。
为了不错过表演,他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等表演结束完,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直到现在,他的腰每逢阴天下雨,都会疼得直不起来。
拍摄《独行月球》时,在腰伤复发的情况下,沈腾依旧顶着 40 斤重的工作服不断吊威亚奔跑。
虽曾被医生建议 " 暂时中止拍摄 ",但沈腾还是坚持在各种设备中悬空折腾。
豆瓣上有一个影迷这样描述沈腾:
" 我觉得沈腾更像 " 泡腾片 ",投入杯中,呼噜呼噜冒起一堆气泡,有所消耗。但最终,也为这杯水,带来了些许亮色。"
当然,这里的 " 消耗 ",并非 " 消费 "。
沈腾说过,曾有电影真的拿钱狠狠 " 砸 " 他。
即便如此,他还是拒绝了不够满意的剧本。
他反复提醒自己:
「我不可以消费 " 沈腾 "。我不能消费我的职业生涯。」
对他来说,逗笑观众,是一个喜剧人的宿命,更是一种「责任」。
只要舞台上能够带给观众快乐,只要无愧于心,就够了。
而像沈腾这样认真且优秀的喜剧人,太稀缺了。
这,也是很多人喜爱沈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欠沈腾的拿什么还
稀缺性,让沈腾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票房成绩和观众缘。
也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正在肉眼可见地消耗沈腾。
比如这次《独行月球》。
上映前,片方宣传的噱头是:" 开心麻花出品 "" 含腾量 100%"" 沈腾马丽时隔 7 年再次联手 "" 科幻喜剧 ".....
结果呢?
" 沈马 CP",含糖量几乎为零不说,还被 " 沈鼠叔 CP" 取代了。
" 科幻喜剧 ",科幻有了,喜剧却被硬塞煽情。
如此这般,下一次 " 含腾量 100%",沈腾是否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票房号召力,或许要打一个问号。
当然,她姐并非想要针对某一部电影或者某一个演员。
而是想说,这种 " 自杀式营销 " 横行和失效的过程,并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 自杀式营销 " 见效时,惠及的是一批勇于舍弃底线,或者说,本就没有底线的投机主义者。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作品,方法都如出一辙:
夸造型、吹演技、营销 CP、卖情怀 …… 花样诸多。
《爱情公寓》大电影,玩的是情怀,卖的是噱头
" 道德绑架式营销 "" 乞讨式营销 "…… 层出不穷。
只要观众信了,进了影院,就是资本和市场的双赢。
至于后续的口碑,无人在意。
但与之相反的是,值得被看见却不屑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则无法获得与作品质量相匹配的曝光。
比如《隐入尘烟》。
在宣发期间,没有刻意借助有口碑的演员作为宣传,更没有 " 挂羊头卖狗肉 " 的误导性营销和夸大营销。
最终,票房也只能无奈地 " 隐入尘烟 "。
上映 57 天,目前票房不足 600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