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比如杨槠策。
也许在他心里,余秀华一直是没他伤重委屈的。
不然也不会左一句," 把一个深爱她的人逼到动手打人,真的只是我的错吗?"
杨槠策回应家暴余秀华:
能把爱她的人逼着打人,是我的错吗?
右一句," 我要扳回一局,向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杨槠策 "。
极昼工作室:
离开余秀华,施暴者杨槠策要扳回一局
但他心中真实的杨槠策是什么样的?
一个在无压力的、舒适的,任何人只要愿意,都有条件有精力去维持体面的环境下的杨槠策而已。
所以,这些家暴男的逻辑吊诡在哪?
他们总觉得,有 " 缘由 " 的一次暴力,被逼情形下的一次特例,不能证明什么。
所以他们总是这么辩解:
" 我很清楚底线,只是我的忍耐有限,只是这一回被伤害了,只是我被逼急了。"
但是,我们如何去真正认识一个人?
又要如何去相信,一个人能否长久的共同生活?
难道是看他们人生最得意、光鲜、最慷慨的时刻吗?
不是的啊。
本来就是要看他的底线,他的特例是什么。
看他在压力、困境,甚至极端情况下,还会不会有起码的坚持。
看他会不会轻易的,一次又一次,更改底线。
看清他的 " 最低处 " 在哪里。
所以其实,这个逻辑罗翔老师也老早就点明了。
恰似人渣总爱谈法律。
一个喜欢把底线、特例挂在嘴边的人。
恰恰是最没底线,有最多特例的人。
" 只是一时情绪上头 "
除了通过 " 我知道不对但她践踏了我的底线 " 来暗示有苦衷,以此转移矛盾的洗白逻辑。
还有一种话术,家暴男们同样用得很溜。
即," 打人不是真的出自本心,只是情绪激动,失控了 "。
以此作为暴力的减刑说辞。
还是王东那篇,在被曝家暴后茶里茶气的回应——
不得不说这段其实很典型。
它同时包含了几类家暴男最爱的洗白说辞,其中之一就是,甩锅给 " 情绪 "。
你会发现,王东对自己行为的定义是 " 过激 "。
什么是 " 过激行为 "?
是 " 因为某种特殊环境和事件的强烈刺激而引起,当事人有可能因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
而,过激造成的暴力,和主观上的故意暴力,似乎有一种情感上的区别。
所以它总会成为一些家庭里,施暴者求得谅解的借口,甚至他人劝说受害者原谅或者自省的理由:
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工作压力太大了,这情有可原。
他只是没管住情绪,对你还是有感情的,这不是家暴。
他看着平时脾气挺好 / 修养很高啊,就这一次失控,你不要一吵架就不管不顾地刺激对方啊,好脾气也经不住折腾。
……
但果真如此吗?
正如沈奕斐所说:
家暴不是一种情绪宣泄,而是一种决策。
当然了,这并不是在说所有家暴事件里的施暴者,都是在步步为营地计划实施暴力,然后甩锅给情绪问题。
而是说,施暴者在实施家暴的过程中,理性是有参与的。
起码他的意识告诉他——我是可以打你的,我打你并不会产生多少严重后果。
即,他做了 " 决策 "。
打一个或许不大恰当的比喻。
这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不雅甚至犯罪行为归为 " 酒后乱性 "。
但事实证明,醉得再厉害的人,在饭局后还是有意识能帮上司买单叫车。
要么就是彻底不省人事,什么都做不了。
家暴者同样。
无论是披着文明皮的伪君子,社会层面的 loser,亦或一个脾气特别不稳定的人。
他们都不会轻易去打比自己强的对象(权力层面或者生理层面的 "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