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暴力是挑人的。
他们的刀永远指向弱者。
如那篇杨槠策的报道里提到的,杨槠策其实不止打过余秀华,也打过女儿。
而,杨槠策对此好像是自责的。
但这种自责又转瞬即逝,最终变成一句轻飘飘地 " 自制力太差就变这样,一个让人诟病和笑话的事情 "。
你看,将暴力归因给情绪问题,认为是 " 对方 " 先挑起了自己的情绪。
对施暴者来说永远是个无比划算的买卖。既能安慰自己,又能哄骗别人。
但,我们却绝不能被唬住。
一把只朝向弱者的刀,从来和失控无关。它只和掌控,支配,规训有关。
这背后,依然是男性对 " 权力感 " 的追逐。
情绪失控?
不过是家暴者最好用的遮羞布之一罢了。
" 她也有错。"/" 我也是受害者。"
第三类话术,在近几年的家暴事件中也屡见不鲜。
那就是,施暴方会给受害方也安上一项罪名,以冲淡自己暴力的严重性,甚至是直接作为自己脱罪的借口。
且,安的罪名异曲同工。
说辞几乎都是,对方 " 精神控制我 "" 语言暴力我 "" 我打她都是她逼的 "。
甚至更进一步。
打人者还会说出 " 我终于解脱了,再也不会被折磨或威胁 " 这种显然颠倒是非的话,把自己包装成精神暴力的受害者。
这种说辞的底层逻辑非常明显:
那就是意图把肢体暴力作为另一方精神暴力的正当防卫。
我们当然必须承认家庭关系中 " 精神暴力 "" 冷暴力 " 的存在。
只不过,在这个逻辑中,我们更应该去弄清的是,何谓 " 精神暴力 "?
什么程度的语言攻击、什么程度的精神伤害,才算构成 " 精神暴力 "?
且什么程度的 " 精神暴力 ",才可以作为社会一定程度上理解肢体暴力的原由?
为什么要认清这一系列问题?
因为,在绝大多数被曝出的家暴事件中,施暴者控诉的 " 精神暴力 "" 语言暴力 ",往往带有很多主观夸大的部分。
就好比王东家暴事件,他把妻子描述为一个折磨者、威胁者、控制者,对自己进行了 " 毫无喘息的控制 "。
而妻子怎么控制自己、怎么折磨自己,他没有给出任何实质证据。
怼到网友眼前的物料,是他对痛经妻子的毒打,是他在妻子孕期间出轨,甚至还有孕期家暴的嫌疑。
在这段关系中,谁是控制者、折磨者、威胁者。
谁是强势、无理、一再突破道德底线的一方,一目了然。
施暴方为什么乐于用 " 她用精神暴力逼我 " 作为肢体暴力的说辞?
某种意义上就在于,相比肉体伤害,精神伤害更难以留存证据,在解释权上更加自由,也更加主观,更便于施暴者借题发挥。
这也是为什么,她姐在前面主张,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 " 精神暴力 " 这一说辞的原因。
10 年前轰动互联网的李阳家暴门中, 李阳也曾为自己的家暴铺陈妻子以精神、语言层面的原因激怒他的前情,以冲淡他暴力行为的恶劣观感。
现场也有连线的观众为他说话,拿 " 语言暴力 " 作为李阳家暴的借口。
可在李阳事件中,所谓的比肢体暴力更暴力的 " 女性语言暴力 " 是什么?
是妻子的从早晨八点开始的唠叨。
而男方的暴力是什么?
是抓着女方的头在地板上猛撞多次。
这叫 " 我是被她逼的 "?
这种肢体暴力叫做对语言暴力的防卫?
不是的,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对男性生理优势的滥用。
所谓的 " 精神暴力 ",如果不论及严重程度、不出具具体证据,那么它只会慢慢变成一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