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场景也没有做过多停留。
视角迅速切换——
更深的夜,刚还站在杨莫面前的袁午,此刻竟趴在草丛里埋狗。
看出来没?
它不光用错位的时间帮我们梳理小黑狗最后的时光,它还借由 " 一条走丢的狗 " 为看似毫无关联的三条支线设置了第一个交汇点。
而这,其实也是多角度叙事一大看点。
要知道。
当不同支线交汇时,整个故事必将出现一个高潮点。
比如,在《疯狂的石头》里,一罐高空坠落的可乐把三条支线的串在一起。
如多米诺骨牌般的开场中——
有人车窗被砸、有人爱车被撞、有人趁乱脱险 ....
这一罐可乐砸出了什么?
砸出了人物关系,砸出了戏剧性,更砸出了不同阵营下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
我们再说回《消失的孩子》这部剧。
它通过不同支线的偶有交错,打出了亮眼的反转。
你看。
当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三个案件本身时,它平地一声雷抛出了新的悬念。
或许,袁午才是那个诱拐孩子的凶手?
毕竟谁也没想到。
在杨莫失踪前,他曾半夜离家寻狗,还见到了因父亲离世而内心崩塌的袁午啊。
众所周知。
要想衡量一部剧有没有机会成为经典,只靠故事精彩这一条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看什么?
首先,需要看演技。
派爷认为我们大可只从一种戏入手。
比如,哭戏。
你看她。
恐惧,微颤,紧张万分。
转身,崩溃,瘫软在地。
这是一位母亲以为孩子遇害,结果虚惊一场后如释重负的嚎啕大哭。
你看他。
委屈,自责,难以启齿。
悔恨,压抑,内心酸涩。
这是一位父亲本不愿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被当成异类看待。
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猜疑和压力,不得不妥协的揪心时刻。
你再看他。
慌乱,复杂,不知所措。
颓废,脆弱,失魂落魄。
这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儿子,意外失去所有亲人后无法独自面对生活的无助与害怕。
三场戏,三个人,三种情境下的情绪爆发。
真实,又富有张力。
观众从这样的爆发戏中,体会角色内心的层次。
而这层次感越丰富,人物的魅力也就越大,观众也就越能与之共情。
其次,还需要看内核。
《消失的孩子》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
它不仅强调推理,还能反映社会现实。
这部剧揭露了一个什么社会现实?
滋生于原生家庭中的畸形的爱。